关于大明宝钞计量单位有没有"锭"的问题
记载刘瑾贪贿事迹的一些史料中,常见有刘瑾用大明宝钞(效果类似常凯申果党发行法币金圆券?)强制兑换强行抢夺官僚俸禄、金银的记录,这些资料中宝钞市场交易单位就是"锭“。
宝钞既有票面计价单位,也有市场计价单位。
这情形可参考市场功能、贬值情形大体类似的金圆券。
金圆券既有票面多少万元,也有市场计价的"斤""捆"。一斤一百万元面值金圆券捆在一起换一个鸡蛋,等等之类。
这是金圆券到市场最后期消失前才出现的奇事。
同样,大明宝钞在正德朝正式消失(隆庆朝又一度发给官僚)之前,也有这样的疯狂时期。而其始作俑者,大概率就是明武宗与刘瑾这两位明代常凯申孔祥熙。
大明宝钞在正德皇帝之前几个皇帝那里,也已经多次经历滥发停用。每一次停用之前,也大都有类似“锭"化市场计量过程。
所以,文史资料中见到"正统x年,……合大明宝钞x锭xx贯文"之类文字,并不奇怪,也不是翻印抄写有误。
--
FROM 36.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