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经络之“谜”已经破译,人类平均寿命再延长十年不是梦
中药对内分泌也有影响:中医学的肾实际上指的是内分泌器官,而补阳药如鹿茸,鹿角等药都是兴奋全身交感神经,产生生物电,刺激全身组织器官恢复生命活力,同时刺激多种内分泌功能,恢复人体健康。但是服多了就会上火,破坏人体平衡,产生副作用。所以中药补益剂,十分讲究滋阴壮阳,一面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一面恢复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使人体在更高的水平恢复平衡,恢复健康。
服用中药,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活动,改变生物电运行路线。有经验的气功师和医学家经过服药,可以感受内气运行变化,还可以帮助气功锻炼,神医扁鹊就是服用长桑君的药,出现特异功能,为人们治病。
--
FROM 119.39.126.*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经验,发现不同的中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器官、经络。认为中药一方面可以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一方面作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组织组织器官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运用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案,调节身体各部的生命活动,影响各组织器官生物电的强度,使全身生物电恢复平衡,恢复患病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病的目的。做到整体论治,补不足,损有余,让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恢复平衡,来起到治病的作用,也是中医辩证论治有别于西医辨病论治的原因,所以中医理论与实践有模糊性的一面,治病主要凭经验。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使中医走向定性化、定量化的正规道路,让外国人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使中医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让中医焕发出新的光彩。运用发明的生物电平衡理论治病原理,用经络生物电检测仪就可以分析判断出那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生物电失去平衡,出现了疾病,再决定用哪些中药兴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哪条脏腑经络得了病,首选哪些中药,形成标准化的处方方式。运用这个原理,我们把象虎骨、熊胆、犀角、人参这些珍稀宝贵的药材还包括所有的中药都可以分析发现它们的有效成份,再加以人工合成,制成各种药物,这样即保护了珍稀动植物,又大幅度降低了使用中药的成本。平时只要把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服药的时候照方按剂量,放入胶囊里面,口服就可以了,真是简单、方便、有效。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出现疾病,都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皮肤都有密切的生理联系,中医涉及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学说、疾病传变、五运六气、外感内伤、六淫七邪等多种理论,还有病情随着个体的差异和疾病的演变而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对应的几万种中药配方、药物,这些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电脑技术,用电脑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并书写病历并处方。可以极大地减轻医生的脑力劳动强度,并大幅度提高了治疗效果,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服务。总之,人类有先进的医学理论来指导医疗保健的实践,将会让人类的医学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所以,本论文的发表是世界医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再加上可以科学解释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知识,让西医和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全世界医学理论水平,促进医疗保健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就可以变得更加健康长寿。
--
FROM 119.39.126.*
9。针灸治病的原理:
针灸中的经络,穴位有固定的位置,说明经络,穴位是有物质基础的,根据费伦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得气后,穴位局部钙离子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产生钙离子的是肌间膜组织,而中国另一位女科学家已发现钙离子是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至此,针灸治病的原理已完全解开。笔者也发现穴位都在骨骼和肌肉凹陷处。针灸刺激穴位下肌梭或游离神经末梢,兴奋交感神经,使穴位局部生物电位增高,产生"酸、麻、涨、热"等针感,这就是针灸所说的"得气"。产生针感后,穴位处静电位明显上升,在经络线上出现电位波动,而经络线以外则不出现。因为脏腑器官产生的生物电通过经络投射到体表,而体表穴位受刺激产生的生物电,又反过来作用于脏腑器官,调节它的生命活动,它们的影响是双向的。所以针灸治病的原理,就是针灸穴位产生生物电,通过经络,调节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使之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
不同的手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补法和烧山火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交感神经,增强生物电产生补和热感的效果。泻法和透天凉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副交感神经,降低生物电,产生泻和凉感的效果。例如:有人认为胃运动时,可使慢电位波幅增高;当胃运动抑制时,慢电位波幅降低。其中,针刺泻法组的体表胃电波却以降低为主。从而表明针刺提插补泻可引起胃运动功能的不同效应。(15)
--
FROM 119.39.126.*
针灸产生生物电的调衡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低下和过于亢进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抑制过敏反应,民间流行的疤痕灸长强穴,可以治反复发作的荨麻疹。
传统的割治疗法,也是这个原理:如常见的小儿挑疳积。就是于脾胃在掌的投射点处割除一点脂肪组织,造成伤口处电位持续上升,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与此类似的还有埋线,穴位贴药等。
--
FROM 119.39.126.*
10。针灸循经感传的原理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的经穴时,受试者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酸、麻、胀、热等)或出现红线、皮丘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缓慢地向一定方向循行,其循行所经过的轨迹,与古迹医籍中所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在四肢上基本一致。(2)
循经感传是生物电在体表的集中反应。当针灸刺激穴位后,兴奋穴位局部交感神经,产生了生物电,生物电沿经络运行,又兴奋了经络周围的交感神经,就象接力一样,出现循经感传,可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真皮层血管神经功能改变,使循经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循经出现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形成丘疹。继续出现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形成循经的出血带(2)。生物电经过经络沿线,刺激皮肤感觉神经,出现(酸、麻、胀、热)等现象,同时循经出现痛阈值增高,电阻下降,电流增强的显著变化。
循经感传并不一定是天生的,人为的兴奋经络交感神经,可以激发循经感传:1。强调手法,感传和疗效的密切关系;2。采用电针多次短程接力刺激的方法,也可以提高感传显著程度;3。入静,是诱发循经感传的另一种有效手段;4。采用循经加热的办法,可使34。6%的患者的感传显著程度提高;5。使用ATP、辅酶A以及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药物,也可以使感传程度提高(2)。
--
FROM 119.39.126.*
出现病症的脏腑与感传出现率最高的经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这是因为病变器官使经络生物电增高,使经络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提高了循经感传率,随着病情的好转,又恢复正常。
循经感传的电学特性:感传显著的人,在感传经过的部位,可以记录到肌电明显增高。还有人报导,感传过程中相应穴位的皮肤电阻显著降低(2)。感传造成的生物电变化,还影响神经传导:感传到达的地方,痛阈值下降。神经感传到眼部时,则眼花、发黑、或视物不清。感传一过去,这些感觉即随之消失(2)。针刺脾经的三阴交穴位,感传到达舌下,即可引起味觉阈的显著降低(2)。人为地压迫循经感传线,增高电阻,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可以阻断循经感传。
--
FROM 119.39.126.*
传感有"趋向病灶"的特点:病灶产生异常生物电位,与感传传出的生物电之间有异常电位差,所以感传沿该经脉的路线循行至"病灶"部位时,即偏离本经而趋向病所。
以上事实表明,感传出现的物质就是生物电。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工作,经络实质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上海的费伦教授发现针灸刺激了穴位后,骨间膜组织释放了大量的钙离子,还发现骨间膜有类似光纤的信息传导功能,所以认为骨间膜是经络组成的重要物质。但是既然经络是有物质基础的,经络循行应该是严格按一定路线运行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循经感传在手足四肢部位时,位置相对固定,运行到胸腹躯干部,却经常无规律循行,甚至感传到别的经络上,在非洲人身上也发现类似的现象。事实再一次证明循经感传出现的物质就是生物电。
--
FROM 119.39.126.*
11。针灸镇痛的原理
针灸治病的根本原理是对组织器官起双向调节作用,恢复脏器的生命活力,抑制病理性亢进,同时抑制有害的生物电的产生。电针相关穴位,可直接抑制受伤害部位产生的有害的生物电。用一定的重量牵拉兔胃底部,可以引起血压下降或升高,呼吸先抑制后加强和腹直肌肌电增强等牵拉的表现。电针"内关。"足三里"等,对上述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人观察到,电针"足三里"能够抑制用弹簧称拉胃,或以棉花擦壁层腹膜所引起的喉返神经传出电位增多反应。(2)
针灸还可抑制中枢神经因疼痛产生的大脑皮层电位增高: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也可记录到痛敏细胞放电,其中一种神经元电针信号和痛觉信号会聚到同一单位上,电针信号可以抑制"痛"放电。(2)
--
FROM 119.39.126.*
外周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也同样被电针所抑制,内脏神经的伤害性刺激所诱发的皮层电位,可被电针所抑制。(2)
电针某些穴位,可以抑制全身受伤害所产生的生物电。无论手针或电针"足三里"或指压"昆仑"10分钟,都能使全组动物的痛阙平均升高一倍以上(2)
--
FROM 119.39.126.*
循经感传与镇痛关系密切。近年来,还有一些单位观察到,在一部分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针刺镇痛区确有循经分布表现。(2)
所以针灸镇痛的原理,就是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因疼痛造成的异常放电,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如果把针灸镇痛的原因都解释为镇痛物质增加,就无法解释镇痛区确有循经分布的表现。
--
FROM 119.3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