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经络学说与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中医所说的气,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生物电。例如脾胃气虚,表现在足三里等穴位电位下降,电阻增高,脾阳上亢则相反。
邝安昆教授观察到一般脾阳虚病人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偏亢,CAMP/CGMP比值较正常人为低。阴虚病人交感神经偏亢,CAMP/CGMP比值较正常人为高。(11)
阴虚火旺患者生物电活动明显增强:阴虚火旺小儿细胞钠泵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儿,而气阴两虚小儿与正常小儿无明显差异,以上三组年龄相似有可比性。
附表:正常、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小儿细胞钠泵活性对比。(X±S)
───────────────────────────────────
组别 正常小儿 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
───────────────────────────────────
钠泵活性 0。374±0。026(19)例 0。465±0。026(21)例 0。328±0。018(13)例
───────────────────────────────────
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钠泵是阴阳虚症物质基础之一。钠泵是一种耗能过程,在整个基础代谢中占总数的30-50%,阴虚内热病人的症候类似于甲亢病人。我们的检查结果证明阴虚火旺的小儿细胞膜钠泵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儿,但气阴两虚小儿未见增高,有一定鉴别价值。(12)而钠泵也是一种细胞内外的电离子转移过程。
因此,阴阳形成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电密切相关。
所以阴虚内热证形成的原因是,外感内伤、久病体虚、造成阴液亏少,而脏腑器官产生的生物电相对较强,使新陈代谢需要消耗的营养物质相对亏乏,机体失却濡润滋养,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现一派虚热证候。
阳亢证形成的原因是,食用辛辣刺激物和某些药物、情志或病理刺激、气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生物电活动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出现阳亢之证。而新陈代谢加快又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造成阴液亏损,出现阳亢阴虚之证。
人体感受外邪,直接造成脏腑器官功能失调。造成阴阳失衡,出现疾病。
当人脏腑机能下降、全身副交感神经亢进、生物电强度下降、穴位电阻增高、形寒肢冷、四肢无力就出现阴盛阳虚的证状,这是疾病的危重证候。人体死亡时,生物电消失为零。
如果人体吸收充分的营养物质,体液循环正常,同时,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生物电处于平衡状态,于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和阳互相转化,左右人体的健康。所以阴阳平衡,实际上是生物电与营养物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
气血津液关系密切:因为血液细胞都是通过表面的正负电荷来进行营养物质,氧气的交换、分解与结合的,所以适宜电流刺激可以大大促进血液细胞的活力、免疫功能,改变红细胞沉降率、血管博动和通透性,还有血液循环速度,生物电直接影响血液循环系统,是气为血之帅的原理。生物电的紊乱也会造成水液代谢失调,如气不化湿就出现痰饮。实验证明,体表出现痰饮的异常处,绝大多数出现电阻增高、电位降低的现象。而气上逆为火,生物电过强,则出现津液亏少,营养缺乏的现象。
五行学说的原理:中医把五脏类比五行,以五脏为中心,配属六腑、五官、四肢百骸、皮肤肌肉,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理论体系。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在新阵代谢的过程中,产生不同频率、波幅、电压的生物电,如心电、肌电、脑电的频率、波幅、电压就大不相同。中医也认为五脏产生的气的性质、颜色不同。五脏产生不同频率、波幅、电压的生物电相生相克,互相影响,当一个脏器有疾病,生物电就会异常增强和减弱,使其它脏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和干扰,生克剩侮规律受到破坏。如肝逆横脾,就是肝脏产生的生物电过强,抑制了脾的生理活动,造成了消化不良。如:某单位曾观察30多例肝癌患者,发现每位患者都出现消化不良,其中大多数患者以前消化系统正常(13)。中医的治法为疏肝健脾,针灸为抑木扶土法。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抑制肝脏产生过强的生物电,同时补脾气,充实脾运化功能,达到恢复内脏平衡的目的。如果某一脏产生的生物电太弱也会使五脏失去平衡,如肝失条达,就会造成气滞血瘀、影响血液循环、筋、目失养、情志失调,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脾反侮木的现象,五脏通过生物电互相联系、影响,以此来解释中医理论的肝脾不和、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肾不纳气等五行整体论治的理论。
--
FROM 58.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