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文字的背后都有着一种文明或者文化的存在。对于我
国来说,汉字既是我们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作为与“表音文字”体系有着巨大差别的“表意文
字”,无疑在现今世界上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
正是因为表意文字的特性,才能使得华夏大地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至少可以通过文字无
障碍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秦始皇的书同文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融合
而伴随着华夏文明的传播,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的汉字也对周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在陆地上相连的朝鲜半岛和越南等,更是连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为之
折服。
但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近代以来国力逐渐衰弱,屡屡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
甚至连曾经的“倭寇之国”都能堂而皇之的侵占大批领土,这种情形各个藩属国自然是
看在眼中。
文字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能够广泛传播必然是因为文明的高度发达,才会让世界各国
有着学习的动力,但近代中国这种衰弱的国力显然不足以支撑汉字继续维持。
腐朽落后的大清无法支撑强势的文化地位
于是,在二战前后,越南和朝鲜半岛先后在自己的国家废除了汉字,转而使用自己发明
的文字,甚至我国都一度考虑过采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做法。
表面上这是文字上的更改,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当初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也是藩属国
对曾经的宗主国文化的切割行为。然而,文字切割了,文化却不好切割,所以我们自己
的文化必须要加强保护,不然就会被心怀叵测的外人觊觎。
比如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最近几天就在尹东柱逝世纪念日时,再次致函某度百
科,要求将尹东柱的国籍从“中国”改为“韩国”,而这名教授为什么热衷于更改一个
我们此前根本没听说过的诗人国籍,这背后就是对于文化归属权的争夺。
韩国诚信女子大学
朝鲜谚文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朝鲜半岛又为何会比日本还积极地废除汉字?今天我就
想和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即——“朝鲜半岛废除汉字始末”。
朝鲜半岛如何引入汉字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内都是亚洲地区不可撼动的霸主
,中华的文字礼法,典章制度对周边各国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在这其中,因为朝鲜
半岛与中国的地缘关系最紧密,所以汉字很早就已经在朝鲜半岛扎根。
虽然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最早时间已无法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
,因为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
鲜灭亡。
所以,那时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已经被汉帝国纳入版图,并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
临屯四郡,相当于已经是中国领土,一整套华夏文明的文化与政治规范随之而来,至少
此时使用汉字是一定的。
汉四郡
乐浪郡址出土的“乐浪礼官”瓦当
随后的公元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南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之后的东
汉、曹魏与西晋也皆延续了乐浪郡与玄菟郡的设置。
魏晋时期,高句丽开始攻打乐浪郡,当时占据乐浪地区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
、百济作战,果断而率治下民众迁到辽西,这标志着管辖朝鲜半岛的汉四郡彻底成为了
高句丽与百济国争霸的场所。
虽然汉四郡消失了,但是汉字却延续了下来。此后一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所灭,
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割据政权的官方书面文字均使用汉字来记载,而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也证明了这个事实。
高句丽、新罗、百济
《集安出土高句丽文物集粹》
7世纪后期,借助唐朝的力量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但8世纪
后期开始,新罗与其宗主国唐朝一样,慢慢陷入了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真圣女
王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新罗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高丽王朝”正式
登场。
高丽王朝时期朝鲜半岛虽然被迫先后臣服于契丹、女真等,但吸收中华文化的动作依然
没有停。而到了1270年,由于其通过造船和助军来配合元军进攻日本表现了忠诚,从而
获取了元朝的信任。
虽然后期高丽王朝一直受到元朝的控制和影响,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朝鲜半岛得以更大
程度吸收中华文化的机会,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程朱理学”的引进。
高丽
虽然在这个时期高丽上层十分流行辫发胡服的蒙古文化,但对于汉字的学习使用却达到
了高峰,汉字几乎是朝鲜半岛唯一的文字。
高丽王朝后期,明朝已经取代元朝统治中国,恭愍王王祺在1369年弃元归明,次年接受
明朝册封,开始使用洪武年号,成为明朝的属国。而在王祺被弑后,新王王禑恢复了对
元朝(北元)的宗藩关系,虽然与明朝关系紧张,但还是保持了进贡,妄图两头下注。
然而,受到程朱理学影响的新兴士大夫们不同意这种两头下注的行为,希望“一心事明
”,并借机实行田制改革,打破顽固势力的统治。
程朱理学
于是,他们与在同北元和倭寇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将领李成桂一拍即合,形成了一股能
够动摇高丽根基的政治力量。
1388年,明朝与高丽发生铁岭卫争端,王禑及其重臣崔莹决定出兵北伐明朝辽东,而战
功卓越的李成桂则顺利成章作为主帅出征,但王禑没有想到的是,大军行军至鸭绿江后
便迅速回师攻入首都开京,逼迫王禑退位,敲响了“高丽王朝的丧钟”。
1392年4月,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建国,次年奉明太祖圣旨——“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
之号”,开启了500年李氏朝鲜王朝的统治,几乎完整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衰。
李成桂
在李氏王朝的大部分时期,强悍的中国都不是朝鲜所能抗衡的,而朝鲜也安心自居为中
华的藩属国,认同华夏文化。甚至在明朝灭亡臣服大清的后,朝鲜还视明朝为中华正统
,视清朝为夷狄。
所以,在“以继承中华正统文化为荣”的朝鲜半岛,汉字的地位并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
而降低,仍然是朝鲜半岛唯一的官方文字。
朝鲜谚文发明的历史原因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确实很大程度方便了不同国家的交流,但是“
语言”和“文字”的搭配,往往是原配才最适合,读写能够完美融合才是最方便和准确
的。
芬兰学者古斯塔夫认为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被部分学者否
定,但也侧面证明了朝鲜半岛的语言和汉语有着较大的区别。
所以,汉字虽然学会了之后使用很方便,但是对于古代落后的教育体系来说,向大众普
及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在说汉语的封建中国,都无法做到教育大部分民众都能识
字写字,更何况是在不说汉语的朝鲜,对于普通朝鲜民众来说,掌握汉字几乎是不可能
的。
实际上,为了能记录自己的语言,朝鲜半岛的士大夫们一直在进行努力,希望能够通过
对汉字的“本土化改造”完美表述自己的语言。
根据文献记载,从朝鲜三国时期初期,朝鲜半岛便开始出现了借助汉字语音或意义的标
记方法,来体现朝鲜语的结构、语序和助词,这种标记方法后被总称为“吏读”。
吏读
吏读
而从名字上大家就能看出,即使是经过本土化改造的汉字,也依然不是给普通朝鲜民众
使用的。有网友已经作过对比,大家可以看看汉字经过“吏读”演变后是什么样的情形
:
比如《大明律直解》中有:“凡奴婢殴打家长者借斩,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绞”的
表述。如果用朝鲜吏读翻译后就是——“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属在乙良,并只靳齐,致投
在乙良,并只卓裂死齐,失错投害属在乙良绞死齐”。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反正我是懵圈了。但实际从上面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出,很多
“吏读”中的汉字并不能当做汉字看,而是作为一种“音标”来使用。
吏读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再举个比较符合时代的话,比如有个人在饭店吃了韩餐,在评价
中写下了——“好吃思密达”,好吃是汉语,而思密达就是借助了汉字的读音来表达朝
鲜语的助词。
如果你不知道思密达是个语气词,非要按照汉字的意思去理解,可不就乱了。所以这种
方式只有朝鲜官员自己才能认识。但即使是这样,汉字毕竟是一种表意文字,本就不能
当做注音来使用,这也使得即使是本土化之后的汉字,依然只有“部分精英人士”会读
。
即使经过改造,吏读也不是普通民众使用
而绝大多数朝鲜民众不但没有学习汉字的资源,连自己说的话都无法正常记录下来,很
多人甚至还在靠简单的符号来记录事物。但这种文化垄断也是统治阶级掌握权力的方式
之一,自然也没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来到了15世纪中叶,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李祹”出于实用和民族自尊使命感,决
心创制朝鲜文解决这一问题,便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学者创制了朝鲜字母。
1446年,朝鲜半岛上正式颁布了《训民正音》,这种朝鲜文字母由11个元音和28个辅音
组成,具有简单和精确的特点,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在几小时内学会。
虽然这种表音文字毕竟在准确性上与汉字无法相比,不过至少朝鲜民众有了可以记录文
字的方式,让普通朝鲜百姓有了能说就能写的权利,不用再担心口语和书面语匹配不上
的情况,这对于整个朝鲜半岛绝对是个重大利好。
但世宗大王颁布的《训民正音》却遭受到了朝鲜上层士大夫们的抵制,具体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这种不好好学习汉字而自创文字的方式,有种和中华文明疏远的意味,在他
们看来是“自居夷狄”;二是如果民众都有了识字读书的能力,会极大程度地威胁到他
们的“文化垄断地位”。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更是痛心疾首,他愤怒地公开责难世宗
——“抛弃汉字就是自甘堕落倒和夷狄为伍,更有愧于大明的恩德,朝鲜千年来的文化
积淀将毁于一旦!”
剧照
所以,即使有了可以更好地符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表音文字,谚文也长期不被朝鲜王朝
主流社会接纳。李氏王朝最著名的暴君燕山君竟然还发起过毁灭谚文的运动,使用谚文
的朝鲜民众会被严惩甚至杀头,谚文书籍几乎被毁灭殆尽。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朝鲜半岛的主流仍是使用汉字,谚文则是一种类似“汉
语拼音”的辅助工具。但汉字毕竟推行起来很困难,所以可以说,历史上朝鲜半岛的绝
大部分民众从来就没有完整地学会过汉字系统。
中原文明没落,申采浩创造朝鲜新史观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倒幕运动风起云涌,并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进行“明治
维新”,综合国力及社会风貌有了长足进步,更是将此前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先后废除或
修改,逐渐成为——“亚洲工业化强国”。
明治天皇
而反观曾经强盛的大清,不但在鸦片战争之后轮番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就连曾经
被称作倭寇的日本都能在甲午战争中重创大清,并将其势力完全赶出朝鲜半岛。
这不仅是实际利益的巨大损失,更是使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文化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打击,
半岛尊奉中华文化的“事大派”彻底消亡。
面对日渐衰弱的大清和虎视眈眈的日本,朝鲜半岛的有志之士很早祭出了“民族主义”
的大旗,希望通过民族主义来团结朝鲜民众。
在民族主义者中,申采浩绝对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朝鲜上古史》一书“创造性
”地建立起一套朝鲜历史体系,这本书中鼓吹朝鲜民族是传说中的人物檀君的后代,扶
余则为民族的起源,用檀君神话取代外来始祖箕子的历史。
申采浩
而民族主义创造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就是树立一个共同的民族敌人,在那个时代,朝鲜半
岛的民族主义者第一个讨伐对象是日本,其次便是大清。
既然是声讨的目标,那自然首先要摒弃此前自诩的中华文化正统继承者身份,汉字便是
首当其冲的对象,朝鲜掀起“文明开化运动”,字母化的谚文又被捡了起来。
共同的文字确实是能够将一个民族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于是一些民间团体开始推动“
训民正音”的振兴运动,主张摒弃汉字,使谚文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大清也在1895年甲
午战争失败后,被迫承认朝鲜半岛为独立的国家。
韩国开国皇帝高宗称帝仪式
1897年,韩国开国皇帝高宗将朝鲜国号更改为“大韩帝国”,随后其国内的纯汉字文献
便开始消失,开始使用“汉谚混写”的模式进行书写,只有用到汉字词时才用汉字书写
,这让朝鲜的民族主义者为之振奋。
但好景不长,日本人帮助朝鲜半岛独立可不是做慈善,而是为了自己侵略行为做的铺垫
。终于,在1910年,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朝鲜李氏王朝为日本所灭,大韩帝国正式亡国
,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领土的一部分。
日韩合并条约
虽然日本人一开始为了削弱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残余影响力,还在《朝鲜教育令》中故意
规定了朝鲜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推动了谚文普及。但此时朝鲜半岛作为日本领土,其
官方文字并没有随着大清势力的退出也顺势变为“谚文”,而是顺理成章的使用“日文
”。
而在殖民统治后期,日本人也露出了獠牙,开始在朝鲜半岛强行实施日文的教育,并禁
止谚文的传播和推广,谚文彻底没了生存空间,处处被打压。而因为日文中有大量汉字
存在,“汉字”也更加令朝鲜民族主义者不满,成为了——“殖民主义的象征文化”。
随着亡国之恨和长期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记忆不断发酵,短短几十年间,汉字被迅速污名
化。原本推崇汉字的半岛精英人士也纷纷开始像嫌弃日本假名一样嫌弃汉字。
在那时的朝鲜,使用谚文便是爱国的象征,唯有使用这种“民族的固有文字”的朝鲜人
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朝鲜人。
半岛光复,废除汉字成为南北半岛的共同选择
因为对日本人的仇恨,汉字作为殖民主义的象征被很多朝鲜民众反感,而谚文作为一种
完全配合朝鲜语发明出来表音文字,也十分容易学习和推广,从普及教育角度也是很好
的选择,这点对于致力于民族崛起的半岛很重要。
所以,在二战结束后,虽然朝鲜半岛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分裂成南北两国,但无论是南
北哪一边的政府,都决定摒弃汉字,使用谚文做为国家的文字象征。
1948年,韩国的李承晚政权推出了《韩文专用法》,正式废除了汉字在朝鲜半岛南部的
官方文字地位,并将谚文规定为官方文字,规定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
李承晚
不过考虑到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汉谚混用的模式,所以也给出了一定的过渡期,可以在谚
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还允许小学进行一定的汉字教育。
而朴正熙上台后,曾经名为“高木正雄”,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长盛赞的大韩奸却表
现出了强烈的排外政策,迅速颁布《汉字废止宣言》,禁止在小学教授汉字,私下进行
汉字教育的小学老师会因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被惩戒或免职。
朴正熙
而在允许教授汉字的初高中,汉字教学课则被改为选修,几乎不需要考试。所以,在缺
乏使用场景的大环境下,到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便开始出现了“只会谚文的年轻韩国
人”。
但此时因为韩国境内还存在了一批习惯汉谚混写的中老年人,所以当时的各类出版物还
是有着“汉谚混写”的传统。
但随着这批中老年人的逐渐离去,韩国境内的汉字使用比例也逐渐下降,我们可以通过
下面不同时代的韩国报纸清晰地看出来。
而与南边相比,北边的兄弟则做得更加坚决,金日成主席于1945年就开始发出指示,要
求朝鲜内部出版物“不许夹杂使用汉字”,仅仅四五年后,朝鲜境内除了极少的古建筑
碑文和牌匾外,生活中汉字彻底消失。
所以,我们去韩国旅游的时候还是能在生活中遇到不少汉字的,比如建筑牌匾,路牌路
标、报纸名称、甚至身份证姓名等,可在朝鲜旅游就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汉字存在的痕迹
了。
韩国军队有很多使用汉字的痕迹
飞机上也有汉字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朝鲜人的汉字掌握程度远低于韩国人。可这样想你就错了,因
为朝鲜方面虽然废除汉字比较彻底,但基于金日成主席的训导——“没有使用汉字的必
要,但有学习汉字的必要”,所以在1968年朝鲜高中便恢复了汉字教育。
此外,汉字在朝鲜是必修课,理论上朝鲜学生在高中毕业前要掌握1800个汉字,甚至很
多朝鲜生产的手机都会预装“汉字词典”和“汉字学习”的APP。
而且,韩文中会有很多使用英文音译的词语,朝鲜文中汉字读音的字词比例依然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听朝鲜新闻竟然感觉还能听懂的原因。
汉字存废问题始终存在
虽然南北半岛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全盘使用谚文作为官方文字,但毕竟汉字已经在朝鲜半
岛存在了两千多年,朝鲜语言中已经存在大量中华文化的痕迹,各种历史文献、成语、
诗词都是汉字组成,废除汉字使得韩国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大消极影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只会谚文的年轻一代后,很多韩国的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个问
题,谚文毕竟是一种“表音为主的文字体系”,而长期接受汉文化的半岛存在大量汉语
词汇,如果弃用汉字,会导致很多同音不同字的存在。
这在日常沟通中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严谨性较高”的文字工作,谚文的劣
势就凸显出来,这种表音文字并不够准确,会带来很多的歧义。
比如谚文中“义士”和“医师”的写法都是(),如果韩国学生不了解历史背景,突然看
到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义士的表述后,很可能会以为安重根是个医生。
这一点就算是韩国驻华大使馆都做了一套生动的图片来描述,比如“苹果”和“赔礼”
,“梨”和“船”,这种广泛存在的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如果用于严谨的文字记录工作
,很可能会导致歧义。
韩国驻华大使馆制作的图片
安重根
所以,但凡涉及到严谨的文本工作,从业人员往往都会专门去学习汉字,比如历史专业
、法律条文专业等。
不过和古代的朝鲜半岛一样,真正需要用到汉字的人群还是“少数”,所以无论恢复汉
字与否,对于绝大多数朝鲜半岛民众来说没有太大区别。但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掌握汉字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教育角度,对于半岛人民都是好事儿。
《三一独立宣言》韩国人看不懂
北方就不说了,汉字教育已经是必修课之一,而南方的“汉字派”势力实际上也一直很
有市场,在他们的推动下,韩国字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陆续开始了一些汉字恢复的工
作。我挑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具体如下:
(1)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韩国的路标上开始出现汉字,2
000年又开始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
韩国路标
韩国的身份证上也有汉字
(2)2005年1月,制定《国语基本法》,规定“公共机关等的公文必须符合语文规范用
韩文书写,但在制定总统令时,括号内可以使用汉字或其他外国文字”;
(3)2009年2月,20名前总理共同签名上书青瓦台,呼吁政府“强化汉字教育”,提议
在韩国的小学正式开设汉字教育课程。政府教育部调查的国民舆论显示,近90%的受访者
赞成重开汉字教育;
(4)2015年4月29日,韩国SBS新闻报道,小学课本已规定同时用韩语和汉字标注。70年
代在教科书上消失的汉字时隔45年复活。韩国教育部表示这是因为“社会需求增多、单
词的意思简单易懂、词汇能力的提高”等原因;
韩国小学课本标注汉字
(5)2020年12月,韩国国民力量党金睿智在内的10名国会议员发起《中小学教育法修正
案》,主张“教育用图书使用韩文书写,但为了更容易并明确表达含义需同时使用汉字
”。
固然,恢复汉字与否是半岛民众的自主选择,我们作为中国人无法替别人做决定,但相
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鼓励学习汉语和汉字从实用角度也必然将会是个正确
的选择。
就像我们不也在鼓励学习英语么,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何况半岛还有这么长的“
汉字使用历史”。
韩国复建光化门恢复汉字牌匾
在东亚局势的大背景下,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汉字终将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和英语一样的
优势地位,而此前废止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国家开始重新审视汉字便是一个好的信号。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83.*
FROM 113.1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