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blitz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在家里给树莓派写镜像,同一个terminal里的另一个tab中正在ssh到另一台机器上干活,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如下几件事情:
: 1. 输入命令的时候,没有注意切错了tab,导致我本该在本机上打开etcher(一个图形界面的类dd工具),却输入到了远程ssh session中,但是可能是etcher的保护机制,打开失败
: 2. 我以为是etcher出了问题,然后就以飞快的速度输入了dd if=xxx.img of=/dev/sda。这条命令在本机上是有效的,因为本机上只有ssd,sda对应于插入的tf卡, which正是我要写入的目标。然而这条命令实际上是在远端机器上执行的。
: ...................
对于镜像刻录,最早期使用dd,后来有了ether,再后来就有PI Imager了,毕竟是官方出的,体验很好。
dd命令最大的好处就是平台兼容性,因为我用的是Mac系统,所以早期一般使用dd。
但是用dd需要定位TF卡设备,每次定位都要想半天怎么做,所以图形界面还是好多了,所以毫不犹豫转向ether。
这种属于偶然情况,既然数据都有备份,所以根本也就没什么可想的,四平八稳的日子其实也没啥意思。
--
FROM 176.12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