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的是托翁的《战争与和平》,记不清是神马时候读的,只记得是妈妈从单位图书馆给我借回来的四大本,刚开始读不进去,读了好几次才读下去,读进去才发现这本书有多么吸引人。
高中毕业前后又读了赫尔曼·沃克的两部作品:《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觉得很不错,很喜欢,并不自觉地把沃克的这两本书作为战争史诗文学的标尺去衡量别的作品。
最近突然想起来,其实沃克的这两部作品与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平行度很高,试举几个栗子:
1、《战争风云》里的帕格对应着《战争与和平》里的包尔康斯基王爵,守旧、正直而勇敢
2、《战争风云》里的沃伦对应着《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王爵(包尔康斯基王爵的长子)
3、《战争风云》里的拜伦对应着《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富豪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
4、《战争风云》里的娜塔丽对应的是《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
5、《战争风云》里的书中之书《失去的世界帝国》对应的是托翁散处在《战争与和平》各卷里面以及末尾处的历史和军事评论。
6、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战争风云》整体的写作手法应该是在模仿《战争与和平》:把小人物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从小人物的视角、其个人经历、以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来折射历史上的大事件,从而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似乎亲身经历着那些动荡而又伟大的时代。
补充:最近在重读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又有些新的体会。
1、结合安德烈王爵与皮埃尔的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关系,以及娜塔莎先后嫁给此“兄弟”二人的经历(好吧,娜塔莎和安德烈只是订婚,而且后来婚约被取消了),感觉《战争风云》里面拜伦的老婆娜塔丽和沃伦的老婆杰妮丝身上都有娜塔莎的影子。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当安德烈向皮埃尔倾诉自己爱上娜塔莎时皮埃尔悲喜交加的五味杂陈,以及《战争与回忆》里沃伦战死中途岛之后拜伦与杰妮丝的三分暧昧。
2、第二卷第四部分第五章描述的罗斯托夫一家在草原上围猎母狼的情形,几乎就是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的预演。
3、第二卷第四部分第七章,罗斯托夫及其远房叔父(貌似是中农阶层)一伙人打猎结束后,回到叔父的住处,受到热情的款待。这段我感觉托翁想展示的是有别于弥漫着法国风的上层社会的中下层人民所具有的勇敢、朴素、热情、大方的俄罗斯精神。罗斯托夫的叔父和娜塔莎是俄罗斯风貌的象征。
4、老包尔康斯基王爵得知安德烈和娜塔莎订婚之后勃然大怒,因为他本来想给儿子找个门当户对的门阀或者富婆结亲。因为不同意儿子的婚事,他半开玩笑的说,如果安德烈喜欢出身一般的娜塔莎(其实娜塔莎的爸爸老罗斯托夫也是个伯爵,虽说近来家境有些困顿),那他自己也可以跟女儿玛丽亚的侍女法国姑娘布里安结婚。之后就开始像模像样地追求布里安,虽然他们年龄相差一大截。虽然还不知道老头的黄昏恋到底将如何结局,但这段让我想起了《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里面帕格最终与原配离婚、而与女儿的闺蜜帕米拉走到一起的情节。
5、第二卷第五部分的最后一章(第22章),皮埃尔去看望和安慰差点儿被安纳托尔诱拐的娜塔莎(得知安纳托尔已婚的事实后试图服毒自尽,还好被救了回来),在此过程中冲口而出的表白,真情流露,让人感动。
6、《战争与和平》第三卷开始,即是战云涌动的1812年6月,拿破仑征俄之役的前夕。《战争风云》第三卷,亦是法西斯德国侵苏之巴巴罗萨战役的前夜,开卷标题为“风云骤起”。《战争与和平》第三卷的第一章,是托翁对导致拿破仑征俄的原因的历史分析;类似地,《战争风云》第三卷之始,是沃克对世界霸权的更替以及何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希特勒踏上这条不归路的分析。
--
FROM 216.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