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路遥的文学人生,与海明威一样最牛的是以身证道
看了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颇有感觉。
想想家里的老人。
大概他们那一代人,文学不只是爱好,也是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文学的东西,几乎取代了哲学,成为他们最高的人生价值。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几乎是他一生的总结,几乎是宿命,完成小说后没几年他就离开了人间。
虽然有艺术加工,但主要还是以他们的真实经历背书,比如海明威真的去欧洲打仗,路遥真的从农民活成了作家,这个是真励志,显然给他们的作品加分
其实20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我是觉得很乏味的。
因为里面的环境已经与我们的时代有些遥远。
又没有水浒三国西游好玩。
但随着岁月的积累,渐渐发现了,这种“平凡的文学“的魅力。
对文学的期待从”千奇百怪“转向了”真实折射".
渴望从文学的世界获得对真实生活的反思。
这样,我渐渐从路遥的文学人生开始,渐渐走向自我的文学人生。
我想起之前有个作家说过一句话,言简意赅:“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积累,读者会渐渐从对虚幻类的文学的兴趣转向现实类的经典文学。”
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奖,92年路遥就去世了,几乎是宿命,仿佛路遥就是为了创造这一部经典来了一次人间历练
路遥早年的贫困,使他自卑自大的性格深深地铭刻在他的灵魂里。铸就出一种超越常人的自尊心和征服欲,同时也创造了他畸形的消费观念。
一方面,路遥不注意吃穿,按照朋友的说法就是:“他吃个馒头,嚼一个葱就满足了,但关键时刻一定要抽一支好烟,穿上衣服,即使穷也要送朋友礼物。”。
同时,路遥在吸烟和喝咖啡方面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从不抽劣质香烟;从不喝劣质咖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每月吸烟和喝咖啡的开支是天文数字。
路遥之所以如此热衷于高档咖啡和高档香烟,是因为路遥想借助这些外来物品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好友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香烟的档次?路遥的回答是,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如果路遥活到现在,这点儿花销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他那个时代,却让他的家境堕入极贫的境地。比如,路遥的《人生》是13万字,路遥收稿费1300元,1000字收10元;1986年,文艺联出版社首次出版《平凡的世界》,稿费约3万元,千字30元。
从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样的收入确实令人羡慕。但以路遥这样的花钱方式,这些稿费却远远不够。当《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时,他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没有。在火车上,路遥忍不住骂道:
“去他妈的文学。”
最后,路遥的贫困彻底摧毁了他原本强壮的身体。路遥一家原本就有家族性肝硬化,但他昼夜颠倒、抽烟喝酒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使他的肝硬化提前进入晚期。
从1987年开始,路遥便出现了吐血的症状。由于囊中羞涩,路遥甚至不敢去医院查看。路遥去世那年,延安至西安的铁路刚刚开通,他便兴冲冲地坐上火车,准备收集一些素材,要写一篇超越《平凡的世界》的巨著。
然而路遥一上火车,就感到腹痛难忍。等他下了火车,不管如何再也挪不动了,差点直接倒地。等被抬入医院,诊断结果出来,那医生只一个劲摇头,表示有心无力,直接嘱咐家属打点后事了。
住进医院后,虽然大家都瞒着路遥,不告诉他具体的病情。然而路遥在隐约间,已经料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因此躺在病床上的路遥,每天都忧心忡忡,常常流泪,他担心自己只有13岁的爱女路茗茗,担心自己仍生活在寒窑之中的养母。
更让路遥受打击的是,就在他去世前2个月,他的妻子林达在病榻前,将离婚协议书交到他面前。对此,路遥并没有说什么,忍痛签下了协议。
1992年11月17日那个夜晚,路遥在抑郁和痛苦中离世。在弥留中,路遥却不断地念叨自己的亲生父母,不住地“胡言”:
“爸爸妈妈可重要哩……“爸爸妈妈可亲哩”。
去世时,路遥乃是名震中国的大作家。但他死后,给老母和13岁独女留下的,竟然只是一叠总数达1万多的欠条。而他死前最大遗愿之一,只是想借5千块钱而已。
据说路遥死前,执意要见老友贾平凹一面,一定要对他最后说一句话。据当事人回忆,路遥对贾平凹说得最后一句话是:“看我这熊样,你要引以为戒,多用心呀!”贾平凹闻此,竟像逃跑一般地飞奔出病房,蹲在楼梯拐角,涕泗交下,嚎啕大哭起来。
从此以后,贾平凹变得“爱钱如命”,其吝啬闻名于中国文坛。或许这样的改变,正是源于路遥的告诫。2017年,路遥死后15年,贾平凹在纪念文章中说: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或者,这正是对路遥辛酸一生最好的总结。
那个时候,作家不好来钱?主要是时间太短,《平凡的世界》初版的第三年,得矛盾奖的次年路遥就因病去世了,之前应该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主要收入就是点稿酬,还都是中篇,可能还没他当编辑的工资收入高,最大的收入也就是《平凡的世界》初版,这也就是他离世前的三年前而已。路遥本人应该只拿到初版的一次性稿费,之后多次再版的收入应该属于他的亲人,他自己在天国已经无关。
路遥除了《平凡的世界》是长篇,其他九部作品都是中篇,最出名的《人生》的稿费也就是1500元
1982年,当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还不知道咖啡为何物之时,路遥已经在喝三合一的袋装麦氏咖啡(麦斯威尔)。路遥几乎是将烟当作饭吃的,他只抽"恭贺新禧",一天能抽两三包,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期间,他仅仅是抽烟就花费了四万元,但《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出版稿费才3万元,可以说他不但没赚钱,还倒贴了1万元。
所以却连去北京领奖的火车票钱都要跟他弟弟借
他弟弟说“你不要再码字了,不然你得了诺贝尔奖,我都没钱借你出国领奖”
然后路遥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去TM的文学”
连自己看病的钱都没有
跟不用说老妈女儿了
也许这次《人生之路》剧组能给他家人一点补偿?
毕竟应该还在版权期里
所谓码字,最后无非是一口锅,所谓人生,最后无非是吃饭最实在而已
我看了后就不再相信农民淳朴这句话了。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啊。”
现实里路遥死前两年,他媳妇跟他离了。
路遥甚至没有后代,只有一个养女。
而且从小被过继。
再加上贫穷的生活让他处处不受待见。
路遥其实挺缺爱的。
所以在书里各种意淫。
并造成他畸形的消费观。
用他的话说,咖啡与香烟不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需求,宁可吃的不好,也要抽名牌香烟,因为这是内心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一种标榜。
恐惧很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幻想,而不是实体本身,爱情与偏执,其实也是一样的心理现象而已。
所以《平凡的世界》虽然开局一个碗,但本质上还是属于当时特色背景下的爽文,所以才能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吸引这么多人读下去。就像《财阀家的小儿子》,仅仅是猪脚做的一场梦而已
现实主义文学能让人激动,一般是引发了共鸣,毕竟那个年代大部分人是农民,而能考上大学的属于凤毛麟角,所以路遥笔下的猪脚代表了一大批当时的知识青年的心境
人生的旅程,走过,看过,想过,最后必然走向终点,是人都一样,早些晚点,得到失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值得悲哀,反而立言不朽,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半生寂寥,终究是值了。人生如此艰难而乏味,死亡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脱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80年代后期,社会已经基本向钱看,向西方看了。当时,屎尿诗人她爹哗众取宠,弄了个洁本糊弄大家;王安忆、苏童之类的正在玩弄新文学;吃煤的、陈忠实等人则含沙射影,真正能写出中国底层生活的,也真就路遥一个人。
国内作家能把贫困中生活写的如此真诚,我就见过张贤亮和路遥,至于某些饿疯了要吃煤的,反而处处透着假。
因为那时候主流意识形态里,穷人代表根正苗红,不是什么说不出口的过去吧。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就事论事,《围城》文风还是挺幽默的,堪称段子集,比如方鸿渐演讲说梅毒
红楼里那么多妹子围着猪脚传
水浒里打朝廷,打辽国,一个兄弟都不死,这还不爽
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这些其实都是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的成就。儒尔·凡尔纳在地理学上造就非凡,他几乎所有的科幻设定都是建立在地理大发现的基础上,现在看都很有趣,更不用说以前的人了
其实传统文学也很爽。只不过爽点不一样罢了。有些人就是追求平静,抱着《瓦尔登湖》能啃一天。有些人追求有趣刺激,那就看看爽文。 文章写到你的点上了,那就是爽。再比如和尚可以抄经书一天,有些人看着就打瞌睡。再比如你说的传统文学反应现实,有些人就是喜欢这种虐感,越虐越好,越惨越好,因为人家看的是故事,而不是代入主角。说白了大家不爱看的只有一种,狗屁不通、不明所以、自嗨的。
所谓才说文青矫情,越是伤心的他们越爱看,自己虐自己,但文青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也有读者看,文青的问题不在于文笔华丽不华丽,而在于你的文字是不是简明流畅,如果你写的文字读者都看不懂,你就是写成“骈四俪六”那样的经典,也是白搭。所以很多作家后来都不单方面追求文笔的华丽,因为这东西现在不值钱了,反而力求文字的简约流畅直白形象,比如海明威,余华,韩寒,六六等等,包括大部分小说杂志上的新作,都是如此。
其实文字本身与肉身一样千篇一律,没有意义,但人们还是前仆后继,其实就是为了文字与肉身寄托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文字与肉身引动的情绪价值,带来的愉悦感本身而已。虽然读者会不断成长,但也会不断有新读者加入,所谓江山代有小白出,各领风骚数十月啊。
说句诛心的话,码字其实也是pov精神控制,这一套吧,一步步的先用乐子勾搭读者入套,最后再钩动读者的情绪洒狗血,最后让读者订阅变成惯性,细思极恐。。。
尤其某些专属粉丝甚是疯狂,可比邪教徒,现在看,只怕有收钱的马甲带节奏,不就是pov精神控制 里泡妞战术必须的捧哏托麽
红楼,三国,水浒,之所以结局都是悲剧,是因为作者没有办法改变真实历史的结局啊,但是前半部分确实很爽啊,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大杀四方,就是很爽,所以诸葛亮死了,大部分人都弃书了,所以大家喜欢三国,还是因为他爽的部分,而不是后面不得不遵循真实历史的悲惨结局。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就怕不是因为钱去世
而是我担心是读的人太多
或者就是说
故事写的很阴郁
怕作者是不是
听说去世之前总吐绿痰
应该不是因为钱去世
【 在 lanling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颇有感觉。
: 想想家里的老人。
: 大概他们那一代人,文学不只是爱好,也是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 ...................
--
FROM 183.197.141.*
【 在 uq5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怕不是因为钱去世
: 而是我担心是读的人太多
: 或者就是说
: ...................
抽烟太狠,遗传的肝病引发肺部积痰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甚至人生本身也是如此的道理吧
圣人执一而为天下白。
人生除死无大事。
每一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较劲又没好处,过去的自己又不能影响现在的自己。这不是损人不利己吗
其实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全世界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决定行为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普遍的人性,你能躲避具体的人,你又怎么能避免普遍的人性?混的好的人哪里都混的好,混的不好的人哪里都混不好,哪里不都是一样,无他,普通的人性,就意味着同样的游戏规则而已。人生苦短,较劲不较劲,最后都是无意义的。但同样的,人性的丑陋,让人这种东西,真的厌恶啊。能不打交道,就不想接触,反正全世界的人性都一样,也没什么故人之情可以留恋的,再说了没有利益关系,再怎么用心也是徒劳的,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玩弄意识形态,码字也能饿不死就可以了。生死白头转眼空,余生所求,不过清净自在罢了。
法律就是规则,没有法律就是浩南哥那种,我陈浩南出来混,全凭三样东西,够狠、义气、兄弟多。有了法律,呵呵,寻衅滋事罪了解一下,比人多,你有解放军多吗,所以没有法律里的靠山,法律外的队伍你拉起来也没用,更何况你拉不起来,毕竟社会人也不是全无常识,所以浩南哥靠的不是自己牛,而是他顺应了社会规则,世道人心而已,张作霖就有名言,江湖就是世道人心,论能打,他张矮子在胡子里真不算什么,但论做人,他算是胡子里的一朵奇葩。
现实里没有超能力,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群体,就算你读书成爱因斯坦,也必须加入国家机器里才有地位,你做独夫必然就等于战五渣
所以学校的目的除了读书,就是学会做人,让小孩子从小互相骗来骗去,爱来恨去,知道人性的复杂,人心的险恶,进了社会才不至于连内裤都被人骗去当了,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呢,就像小动物小时候互相撕咬作游戏,长大了才会捕猎或者不被捕猎。
学校虽然小儿科,但也是学习复杂的人性这个活书的最好教科书,知道怎么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知道怎么说话与听人说话,知道怎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未必就比理论的死书不重要
比如与人打交道,看人微表情就是基本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书上可以学到的,必须长期与人打交道中自行领悟。
曾国藩自称最会相面,还写了一本《冰鉴》,其实察言观色这种事情,实践比什么教科书都强,小宝在丽春院就学到了技能MAX.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什么?无非就是人多拳大声音高心机狗就是有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政治范畴,而法律就是政治的量化,人类的智者之所以发明法律,就是为了把人类从低级无意义无休止的内耗里解放出来,把人生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寻找出一套更合理的规则,也就是所谓公理,如此简单的客观事实而已。只不过这个“大聪明”太多,树欲静而风不止,也是无可奈何。你去混就不能安静读书,你不去混别人也不会让你安静读书,这就是无可奈何的悖论。
因为时代大环境的缘故,法制不健全的年代恶性竞争里想胜出几乎都是不择手段,别说牟其中这批人,就是香港十大富豪,能在四大探长的时代起家,又有哪一个是小白?小白早就被人吃干抹尽了。真要查老底,只怕。。。
所以我才不想跳进这个大染缸,因为实业本来是一种理想,但了解后才知道要做太多不想做的事情,付出太多不想付出的代价,完全违背了理想的初衷。就这样多半还未必赚钱,反而可能亏钱甚至坐牢。只是吃饭的话,码字更加轻松,吃饱喝足了,更多的钱其实也未必有用。算来算去,实在犯不着,这把年纪,结婚生子也是同样的算法思路。
我之所以喜欢看书,是因为思维可以不受拘束,如果长期让思维拘束于某种模式,我会非常痛苦,人生来就活在一种意识形态里,而我被生活驱逐出了意识形态,旁观者清,就再也无法安于这个新手村本身了。虽然难以理解,但就是这么个事实。大概这也是我学不好外语的原因,属于知见障,别说外语了,就是去中文系背书,估计我也学不好,我就适合这种自己揣摩的散养,因为我一直是这么学习的,大概与功夫熊猫一样要因材施教吧
楼主本来是个啥都不想的傻白甜
然后被社会揍得怀疑人生,运交华盖,才不得不学会做人。。。
所以成年人的关系,其实都是赤裸裸的社团里的契约,或者博弈论里的范畴,说什么感情情怀,只会被人当傻子,还是我之前说的,全世界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如此简单事实而已
骗不骗的其实很简单,就跟钓鱼一样,鱼上钩都是贪鱼饵,能借到钱的都是看上去有钱的,一看就没钱的反而借不到钱,这就是普遍的人性,没有贪婪,一般就没有上当受骗。所以受骗的不是因为对方手段高,仅仅是因为你自己没有看透人性的弱点而已。
说实话,活着确实没什么意思,死掉也没有什么特别留恋的,只不过死掉更加没有意义,而活着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干活而已,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转眼成空,无聊的很,文学的东西,就像菜里加盐,放的少了人生无味,放的多了人生过咸,百无聊赖,也只好这么打发时间,虽然其实也没什么意识形态还能品出味道的,但架不住江山代有小白出,各顶饭碗几十月。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 在 lanling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颇有感觉。
: 想想家里的老人。
: 大概他们那一代人,文学不只是爱好,也是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 ...................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路遥写的是一幅群像
虽然年少时读 不能理解 为什么爱而不能在一起
所以感觉读完心情是阴郁的
所以这书适合恋爱年纪的青少年阅读
海明威那个读完是烦恼吧大约
对曾经的“我”来说
【 在 lanling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
--
修改:OSPP FROM 183.197.141.*
FROM 183.197.141.*
【 在 OSPP 的大作中提到: 】
: 路遥写的是一幅群像
: 虽然年少时读 不能理解 为什么爱而不能在一起
: 所以感觉读完心情是阴郁的
: ...................
政要子女全都爱上孙少平一家属于猪脚的意淫吧,他家颜值得有多逆天啊.
当然路遥给出了解释,一个二代与猪脚哥哥小时候一起玩,这个妹子有道德洁癖,越弱势她越同情,所以不嫌弃猪脚哥哥是个农民,被家里逼着嫁给一个高富帅后,爱搭不理,但高富帅车祸断了腿,她反而不别扭了。。。
另一个妹子是个比汉子还汉子的理想主义者,与猪脚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情谊,最后都是为了救洪水里的孩子牺牲了。
最后一个汉子与猪脚妹子是一个科研单位的同学,研究的还是高能物理,都是一样的书呆子。
反正都不是凡人。还是那句话,踢假球也必须演的像真的才行,这就是作家的细节功底。
但路遥也不敢YY到底,把二代妹子写死了,神来之笔,是出现一个外星人,说她妹子的灵魂带走了,虽死尤生,路遥思路还是挺潮的咩。
--
FROM 112.12.173.*
多问一句,路遥的女儿不是他亲生的吗?难道是收养的?
【 在 lanling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颇有感觉。
: 想想家里的老人。
: 大概他们那一代人,文学不只是爱好,也是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 ...................
--
FROM 223.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