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离》卦不可不读
1,曾经如同孔乙己卖弄聪明式的考较过一些人两个问题。
″离离原上草,这诗会背吗?"
绝大多数人都给了肯定的回答,当即就背了出来。个别人还背了全诗,而非小学语文课本节选出来的四句。
但另一个问题,"离离,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人就很难对答如流,且大多猜测推断"错误"。
这是一道典型的背过知识点小学生会回答,而中学生、大学生们大多已经忘记了课本里的小字注解,因而反倒有一点小难度的考题。
小学生语文课本里的小字注解,写的是"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古文中汉字叠加,如"依依、菲菲、萋萋、历历、……",翻作现代白话文,常常就是"形容……的样子"。
当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注解似乎不够全面准确完整。
离离,在这里不仅仅是一般性地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它的意涵更加丰富。
可以用什么来更准确全面完整地具现诗句"离离原上草"景象呢?最好的作品,莫过于梵高的一些明黄秋天田野画作了。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意境尽在其中。
秋天的黄土原上,夕阳下金黄色的野草茂密,微风吹过,草浪象一簇簇跳动的火焰,仿佛正燃烧着旺盛的自然生命力。
"离离"这样解释,接下来的"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才自然而然。而不至于给人写原野风物好好地,怎么就跳跃到写野火烧的突兀感。
"离离"本来就是写金黄色的茂密野草如同一簇簇的火焰。从离离,到野火烧,自然而然。
"离"者,火也。
离者,丽也。明亮,光彩照人。
小学语文课本的注解,对"离"字没有作过多讲述。
实际上这首诗不太适合放在小学课本中,更适合放到高中、大学课本中。虽然白居易的诗,好学易懂,妇孺皆宜上口诵读,但它包含的内容其实也可以扩展到传统文化的深层。
这首诗是白居易给大名士顾况的投卷之作,也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顾况是当时的宰相韩滉幕府中负责文字事务的高级幕僚属员,"首相办公室主任、助理"之类的官僚。通行的说法是,他先调侃了白居易的姓名,"长安居,大不易"。读了这首诗之后,很赞赏,改口说有这样的才华,居长安亦易。
真实的缘由也可能是原诗未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让顾况意识到自己又得被人当枪使一回。
白居易出身官宦子弟,外祖父做过县处级官僚,父亲是司局级中级官僚(死后才享有副部级封赠?)。他还是有一定机率参加到李唐皇家王室显贵们为招揽人才、培植班底而搞的诗会等等活动中,因年少且才华出众而被某位"王孙"高看一眼。
如果这位"王孙"不是寻常注解中的贵族代称,而是十王宅中的皇太孙呢?
白居易后来是受到过唐宪宗超擢提拔的,曾被唐宪宗视为夹袋中自己人、亲信。因为白居易直言,唐宪宗还特别生气,"把你当亲信,你却整天没事找事,专找不痛快"。
白居易投递行卷给顾况时,唐宪宗就是十王宅中的王孙、皇太孙。
所以,顾况看到这诗句,如果是了解到这种"王孙"青睐这小伙子,那他起码就知道自己必须得吹捧一下。因为这甚至已经是任务,而不只是文学品评了。
2,《离》卦,不止是火。
《离》卦是《周易》上半部的最后一卦,告一段落。
全球范围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现代化赶超、复兴崛起基本完成。
都有即将告一段落的意思。
美帝内部、一超独霸旧秩序各种分崩离析,是离。
中美脱钩,是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离。
更不用说突如其来如的战争接踵而来了。
2023.10.28
--
FROM 117.136.46.*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卖油翁》这篇文章,其实也不太适合初中生。它也是代表宋代主流意识形态、根本政治导向的一篇政治文章。
它与赵宋皇家御笔写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顶级士大夫世家代表韩琦所宣扬的"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与这些主流意识形态,与赵宋偃武修文重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政治导向是一致的。
把很难修练、提高的军事技能,贬抑成卖油老翁倒油技能一个档次的奇技淫巧、惟手熟尔。甚至连卖油老翁都只是睨之、微颔,当成耍杂技、游戏去观赏。
作者要表达的政治倾向、立场,不言自明。
文中被卖油翁打脸、射术天下无双的陈尧咨,其实也是宋代科举状元,甚至他们家一家子三兄弟中了三个状元(有一个武状元)。
这篇文章能入选语文教材,自然也与改开时代战略转向大背景一致。
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要让一让,尊重知识人才、科学春天、韬光养晦……,当然也会让语文教材中出现这种体现大怂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古文"佳作"。
但即便是现在,有哪位语文教师讲课时会讲清楚这一点吗?绝大多数语文教师(90%以上?),恐怕连此文内中居然还有这种背景都根本意识不到、一无所知吧?
--
FROM 223.104.146.*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后,被贬柳州时的作品。
柳宗元在官场中因为站在"历史正确"的失败阵营里,从简在帝心前途无量,被降级下放贬斥为一个地级市闲散官员前途无亮。但即便如此,他也没必要冒生命危险跑到一个捕养剧毒蛇的农户家中去调查研究、访贫问苦送温暖呀?
说到底,还是因为捕蛇者家里这条"贡品"线索,可以上达天听,直达李唐皇室宫廷。
唐顺宗李诵在"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前就已经中风了,捕蛇者家里的这条贡品蛇,极大概率就是治疗李诵中风的一味主要药材。
李唐皇室的中风症状似乎有家族遗传特征。唐高宗李治之后,至少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都有比较明显的疑似症状。当然,最明显的还是李治、李诵这两人。
捕蛇者家族中至少从祖父起就已经专职司责捕养"烙铁头"湘南桂北特产的这种剧毒蛇了,这味药材大约从唐高宗之后就已经列入贡品了。
柳宗元冒着危险去捕蛇者家访问,其实是官场中一个合格封建官僚应有的基本觉悟、素养。臣子对君父的身体安危,当然时刻都要体现出忠孝在心。
当然,他借机发作一通苛政猛于虎,也是对"历史错误"的胜利者当权政敌见缝插针必须应有的控诉弹劾。
《语文》课本中选入此文,当然首先是此文比较符合理论教育之需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作为《读<封建论>》诗中专门提到的人物,他的著作多篇入选课本,在当时政治氛围下,也是自然而然。
2023.12.24
--
FROM 22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