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国内评价哈姆莱特时总说他是个“犹豫不决”软弱的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等,典型例子就是在他叔叔祈祷时竟没动手。当时以为很有些道理,但后来看到多了就想,唱戏毕竟不同于现实,难道一上场五分钟内就拔剑报仇就算行动的巨人了?那还有什么戏可看呢?而且那场合之所以不行刺,正表现了基督教精神和教义,且一波三折,正是莎剧精采处,中西文化的差别实在太大。哈姆莱特最有名的一句台词是:“干还是不干,这是个大问题”。他以为这世界如此肮脏、无聊,杂草丛生,所以要天使般纯洁的奥菲利娅到尼姑庵去。在中国人看来,哈姆莱特既然已来到这世上熬年,除了再敖下去没有其它更好办法,自古皆然,大家都这样,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更何况只要听话,年纪还轻,皇位最后还是他的,更无理由要冒险去寻短见,除非真的疯了。其实莎剧中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既无太奸也无宫女侍侯,国王竟独自一人睡在花园里,让他叔叔阴谋得逞。王子也无人服侍,待遇不如贾宝玉。最后与莱阿替斯斗剑失败,主要原因是莱阿替斯心中有鬼,因为王子已在赛前向他真诚道了歉,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人,“过不去”,才不能正常发挥。反证了哈姆莱特对他“是个高贵的青年”的表扬。莱阿替斯毕竟太年青,被老奸巨猾的奸人利用,既使比剑得胜,阴谋得逞,最后也难以辩白而成为替罪羊,必死无疑。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世界第一戏剧,劳伦斯改过后比原著更精简优美,得了当年奥斯卡大奖,也是孙道临一生代表作。莎剧有三十七部,可惜引进得太少。
--
FROM 117.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