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颇有感觉。
想想家里的老人。
大概他们那一代人,文学不只是爱好,也是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文学的东西,几乎取代了哲学,成为他们最高的人生价值。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几乎是他一生的总结,几乎是宿命,完成小说后没几年他就离开了人间。
虽然有艺术加工,但主要还是以他们的真实经历背书,比如海明威真的去欧洲打仗,路遥真的从农民活成了作家,这个是真励志,显然给他们的作品加分
其实20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我是觉得很乏味的。
因为里面的环境已经与我们的时代有些遥远。
又没有水浒三国西游好玩。
但随着岁月的积累,渐渐发现了,这种“平凡的文学“的魅力。
对文学的期待从”千奇百怪“转向了”真实折射".
渴望从文学的世界获得对真实生活的反思。
这样,我渐渐从路遥的文学人生开始,渐渐走向自我的文学人生。
我想起之前有个作家说过一句话,言简意赅:“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积累,读者会渐渐从对虚幻类的文学的兴趣转向现实类的经典文学。”
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奖,92年路遥就去世了,几乎是宿命,仿佛路遥就是为了创造这一部经典来了一次人间历练
路遥早年的贫困,使他自卑自大的性格深深地铭刻在他的灵魂里。铸就出一种超越常人的自尊心和征服欲,同时也创造了他畸形的消费观念。
一方面,路遥不注意吃穿,按照朋友的说法就是:“他吃个馒头,嚼一个葱就满足了,但关键时刻一定要抽一支好烟,穿上衣服,即使穷也要送朋友礼物。”。
同时,路遥在吸烟和喝咖啡方面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从不抽劣质香烟;从不喝劣质咖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每月吸烟和喝咖啡的开支是天文数字。
路遥之所以如此热衷于高档咖啡和高档香烟,是因为路遥想借助这些外来物品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好友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香烟的档次?路遥的回答是,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如果路遥活到现在,这点儿花销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他那个时代,却让他的家境堕入极贫的境地。比如,路遥的《人生》是13万字,路遥收稿费1300元,1000字收10元;1986年,文艺联出版社首次出版《平凡的世界》,稿费约3万元,千字30元。
从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样的收入确实令人羡慕。但以路遥这样的花钱方式,这些稿费却远远不够。当《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时,他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没有。在火车上,路遥忍不住骂道:
“去他妈的文学。”
最后,路遥的贫困彻底摧毁了他原本强壮的身体。路遥一家原本就有家族性肝硬化,但他昼夜颠倒、抽烟喝酒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使他的肝硬化提前进入晚期。
从1987年开始,路遥便出现了吐血的症状。由于囊中羞涩,路遥甚至不敢去医院查看。路遥去世那年,延安至西安的铁路刚刚开通,他便兴冲冲地坐上火车,准备收集一些素材,要写一篇超越《平凡的世界》的巨著。
然而路遥一上火车,就感到腹痛难忍。等他下了火车,不管如何再也挪不动了,差点直接倒地。等被抬入医院,诊断结果出来,那医生只一个劲摇头,表示有心无力,直接嘱咐家属打点后事了。
住进医院后,虽然大家都瞒着路遥,不告诉他具体的病情。然而路遥在隐约间,已经料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因此躺在病床上的路遥,每天都忧心忡忡,常常流泪,他担心自己只有13岁的爱女路茗茗,担心自己仍生活在寒窑之中的养母。
更让路遥受打击的是,就在他去世前2个月,他的妻子林达在病榻前,将离婚协议书交到他面前。对此,路遥并没有说什么,忍痛签下了协议。
1992年11月17日那个夜晚,路遥在抑郁和痛苦中离世。在弥留中,路遥却不断地念叨自己的亲生父母,不住地“胡言”:
“爸爸妈妈可重要哩……“爸爸妈妈可亲哩”。
去世时,路遥乃是名震中国的大作家。但他死后,给老母和13岁独女留下的,竟然只是一叠总数达1万多的欠条。而他死前最大遗愿之一,只是想借5千块钱而已。
据说路遥死前,执意要见老友贾平凹一面,一定要对他最后说一句话。据当事人回忆,路遥对贾平凹说得最后一句话是:“看我这熊样,你要引以为戒,多用心呀!”贾平凹闻此,竟像逃跑一般地飞奔出病房,蹲在楼梯拐角,涕泗交下,嚎啕大哭起来。
从此以后,贾平凹变得“爱钱如命”,其吝啬闻名于中国文坛。或许这样的改变,正是源于路遥的告诫。2017年,路遥死后15年,贾平凹在纪念文章中说: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或者,这正是对路遥辛酸一生最好的总结。
那个时候,作家不好来钱?主要是时间太短,《平凡的世界》初版的第三年,得矛盾奖的次年路遥就因病去世了,之前应该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主要收入就是点稿酬,还都是中篇,可能还没他当编辑的工资收入高,最大的收入也就是《平凡的世界》初版,这也就是他离世前的三年前而已。路遥本人应该只拿到初版的一次性稿费,之后多次再版的收入应该属于他的亲人,他自己在天国已经无关。
路遥除了《平凡的世界》是长篇,其他九部作品都是中篇,最出名的《人生》的稿费也就是1500元
1982年,当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还不知道咖啡为何物之时,路遥已经在喝三合一的袋装麦氏咖啡(麦斯威尔)。路遥几乎是将烟当作饭吃的,他只抽"恭贺新禧",一天能抽两三包,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期间,他仅仅是抽烟就花费了四万元,但《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出版稿费才3万元,可以说他不但没赚钱,还倒贴了1万元。
所以却连去北京领奖的火车票钱都要跟他弟弟借
他弟弟说“你不要再码字了,不然你得了诺贝尔奖,我都没钱借你出国领奖”
然后路遥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去TM的文学”
连自己看病的钱都没有
跟不用说老妈女儿了
也许这次《人生之路》剧组能给他家人一点补偿?
毕竟应该还在版权期里
所谓码字,最后无非是一口锅,所谓人生,最后无非是吃饭最实在而已
我看了后就不再相信农民淳朴这句话了。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啊。”
现实里路遥死前两年,他媳妇跟他离了。
路遥甚至没有后代,只有一个养女。
而且从小被过继。
再加上贫穷的生活让他处处不受待见。
路遥其实挺缺爱的。
所以在书里各种意淫。
并造成他畸形的消费观。
用他的话说,咖啡与香烟不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需求,宁可吃的不好,也要抽名牌香烟,因为这是内心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一种标榜。
恐惧很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幻想,而不是实体本身,爱情与偏执,其实也是一样的心理现象而已。
所以《平凡的世界》虽然开局一个碗,但本质上还是属于当时特色背景下的爽文,所以才能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吸引这么多人读下去。就像《财阀家的小儿子》,仅仅是猪脚做的一场梦而已
现实主义文学能让人激动,一般是引发了共鸣,毕竟那个年代大部分人是农民,而能考上大学的属于凤毛麟角,所以路遥笔下的猪脚代表了一大批当时的知识青年的心境
人生的旅程,走过,看过,想过,最后必然走向终点,是人都一样,早些晚点,得到失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值得悲哀,反而立言不朽,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半生寂寥,终究是值了。人生如此艰难而乏味,死亡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脱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