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对摩尔定律僵化、机械的认识太多了
要么,认为它是经验;
要么,认为它是观察现象;
要么,认为它不是物理规律;
要么,认为它会导致成本单调下降;
要么,认为它的技术基础不变,直到终结;
要么,认为它的技术基础会变,但最终也会终结。
--
FROM 218.249.201.*
指数规律决定了,它在现实中很快会遇到彻底走不下去的瓶颈。进而意味着,需要开辟后继的指数发展范式。这又进一步意味着,这种范式是整个产业都需要的技术体系,其知识产权需要被整个儿产业共有。那么,这种知识产权共有的技术体系,不可能由企业直接牵头开发——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而产业共有技术体系研发,需要产业层面的广泛合作,市场竞争机制和产业级合作是背道而驰的。
这才是摩尔定律揭示出的产业本质。
产业革命,是持续演变的。三次动力革命,揭示出,产业体系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增长,虽然均由颠覆性概念引出;持续的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揭示了,颠覆性概念引出的产业体系不但复杂程度急剧增长,颠覆性概念本身也在按照指数轨迹持续快速演变。
这要求,不仅共有技术体系研发需要横向协同,而且多创新主体之间需要开展纵向协同。
道理很简单。欧洲和日本也参与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但就是不懂这个道理。日本自1994年,由企业牵头,逐制程节点组织共有技术攻坚,而不是按照同一指数范式统一组织攻坚,直到今天,29年连战连败,效率奇低,重复建设、内卷严重,几乎彻底输掉整个芯片产业。欧洲情况稍有不同,始终集中于基础研究,虽有IMEC等多家研发机构,但研究内容不是共有技术,而是类似SEMATECH的机构,专职从事将实验室原型转化成企业技术或能力。欧洲2014年前后虽然大手笔投入千亿欧元,希望改变欧洲芯片的市场份额,历经8年努力却仍然停留在10%左右。欧洲芯片法日前获得欧盟立法通过,但区区400多亿欧元,不但总额不能与前一轮投资相比,在共有技术创新方面也没有新的认知,已经被美国媒体看淡。
欧日虽然举措不同,但均没有抓住共有技术攻坚这一七寸。欧日共有技术攻坚不系统,或者如日本一样严重内耗,或者如欧洲一样散点式存在,导致了一样的结局,即市占率都在10%左右。这可以看做由繁盛的基础研究所能带来的最大市场份额。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认清摩尔定律的本质,我们仍在非常认真的重复他们的覆辙,甚至投入力度还远不如欧日。
【 在 Jako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妨说说你的见解呗。
: 我觉得摩尔定律刚开始肯定是对产业现象的观察总结,它的内核是指数级增长,至于底数是开始的12个月两倍还是后来的18个月两倍并不算特别重要。摩尔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普遍接受使得整个产业链(包括半导体的上下游,比如软件和AI)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步调。
:
--
修改:dragonfly112 FROM 125.33.91.*
FROM 218.249.201.*
需要基于生成而非构成的新型组织机构。至少四个部分,颠覆性技术的概念验证部分,产业共有技术攻坚部分,企业私有技术攻坚部分,产业技术路线图。
概念验证部分,需要类似DARPA的新机构。产业共有技术攻坚,需要分别组建大学研究联盟和产业联盟,当然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机制问题。企业是有技术攻坚,交给市场就好,要给政策,推动企业建立以其为中心的企业联盟(我们之前一直把这个叫做产业联盟)。
集成电路是新业态,不能采用传统产业的规划方法。中国制造2025,抛出一个目标,给出一系列指标,然后由各省瞄准目标实施,对于没有共有技术的产业而言,前方是一片荒芜的技术和资本疆域,按照指令占领就是。但对于集成电路而言,共有技术就是横亘半空的华山,靠企业是没有办法穿山而过的。这里,翻山就相当于共有技术攻坚。
换而言之,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按照生成论思想独立动态规划。美国是这样做的,在所有产业门类里独树一帜,不仅相对于其他产业这样做,而且相对于信息通信其他子领域而言,也这样做。
这个武林盟主,需要一个司局级单位来做,按照生成论思想重新组织。
【 在 ji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太可能实现呀。武林盟主谁来做?
--
修改:dragonfly112 FROM 125.33.91.*
FROM 125.33.91.*
诺伊斯1977年理解这个,只用了不到5分钟。
【 在 ysd 的大作中提到: 】
: 随口说一个,大家讨论几十年
--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