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都直接讲了,集成电路从诞生开始,就与其他产业不同,它持续演进。半直接的讲了,其多个指数发展的短期剧变(指数范式的骤然更替)和长期渐变(器件尺寸的持续微缩),需要一个类似贝尔实验室的研发机构,提供巴斯德类研究的支持。
以finfet为代表的第三个指数周期,在2003年到2011年期间,即在90纳米以下22纳米以上的阶段,虽然结构陆续失效,但仍不需要彻底改变晶体管器型,只需要对cmos局部打补丁即可。这些技术我们都突破了。但是,在22纳米以后,需要综合全部这些技术到finfet上,我们就不会玩了。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类似贝尔实验室的研发机构提供更全面的相关技术,也没有一个以其为核心,不断向工程界传导产业技术理念的系统工程方法。
事实证明,没有这套东西,就是啃不动这种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即利用finfet器件重新构建冯架构计算体制这种问题。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干成了这件事。别提韩国和弯弯省,他们的这套东西,前者由IBM提供,后者由胡正明到台积电手把手教了4年。这还仅仅是利用单一开关器件重建单一计算体制。对了,现在日本的2纳米工艺,不也正在由IBM提供吗。同时,也不要认为这套东西是IBM继承了贝尔实验室的衣钵,它只是从2014年开始退出风险最大的一线制造领域,专职做工艺集成而已。IBM的背后,当然存在一个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庞然巨物。就连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也只是它的一部分。
开辟后摩尔时代,需要异构集成。而异构集成需要利用多种复杂得多的器件类型,并发展多种新型计算体制,以协同数据处理,更要向单块芯片中引入计算以外的多种电路功能,还要实现多功能之间的交互。面对这种复杂度空前的局面,连单一器件单一计算体制这种小目标都不能攻克,利用现有攻坚方法,能有信心实现更大更综合的目标吗?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干不成集成电路这件事了。差距就是一个环节,一个机构,一套方法。难度肯定有,可这个民族,什么样的险阻没遭遇过,什么样的压力没承受过呢?和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沧桑相比,这些困难又算什么呢?
哪怕稍微晚点,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到那时,一切才只是时间问题。
--
修改:phoenixhills FROM 218.249.201.*
FROM 125.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