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发展是停滞的吗?还是你现在的发展速度超过美国了?从来都没跟上过摩尔定律,这信心是哪儿来的?在这里嘴炮,就能赶超吗?
要老老实实承认,用现在的方法比不过。但这不是说,我们永远比不过。我们的方法不对头。三百年产业革命,,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一套办法干到底,闷头瞎干是不行的。用蒸汽机那一套,干不了核能与核弹;用核能与核弹那一套,也干不了集成电路。与时俱进,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用的什么方法?是两弹一星用过的静态系统工程方法。两弹一星的原理是固定在那里的,不会发生变化。集成电路的概念却在持续尺寸微缩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技术极限。这种快速动态演进的技术体系,需要采用动态演进的新型系统工程方法。鱼群是动的,人家划着木船打鱼,你坐在澡盆里钓鱼,效率能一样吗?而且,坐在木盆里守株待鱼,也根本打不上来深海里才有的大鱼。
承认现在的方法不行,追不上。这是为了重新思考一下,用上正确的好方法,从此可以追上超过。不思考,上来就闷头干、套经验,行吗?日本闷头干了40年了,因为根本不懂指数式发展衍生出来的诸多道理,只想套用80年代一时的成功经验,只从表面看问题,根本不去深入分析产业的特点和产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结果接连失败,几乎葬送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我们闷头干了20多年了,该好好想想了,不能把日本失败的覆辙再走一遍。这个产业既然遵循指数发展,那一条指数路线能不能干一百年?不能的话,到头来要怎么办?是不是要重建体系?这种重建体系的事,是不是整个产业都需要,是不是需要合作?那市场机制是不是合作机制?能不能支持产业规模的大合作?新技术体系是不是需要利用基础研究成果提供新方案,那这种新方案是知识吗,还是基础研究吗?如果不是,那这是应用研究吗,能拿过来直接就用吗?显然不是、不能。那说明我们的产业创新链欠缺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研发环节叫巴斯德类研究。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一楼,那它负责提供微观领域的新知识;如果说巴斯德类研究是二楼,那它负责利用基础研究取得的新知识提出新指数范式的思想理念;如果说应用研究是三楼,那它负责将经过验证可行的新指数范式思想理念落实到实际工艺上;如果说产业化是四楼,那它负责将工艺串联成套,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中国人确实比较聪明,但你能在欠缺2楼的情况下,直接搞3楼的应用研究吗?应用研究不稳,那你4楼的产业化如何实现?你不能盖空中楼阁吧。我们现在就在盖空中楼阁。
那要怎么办呢?我都讲了这么多了,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当然是填补上欠缺的环节,巴斯德类研究的环节。但我要留下一道思考题:这种巴斯德类研究的环节,能够在市场竞争阶段,由企业来完成吗?如果不能,那该在什么阶段,由谁来完成?巴斯德类研究所取得的知识产权,需要严格保密吗?向谁保密呢?
最后这个问题,我可以剧透一点。对于美国,这类知识产权,对内充分共享,对外(欧、日、中(不包括我台湾省))严格保密。
再附一张英特尔产业共有技术(开展巴斯德类研究)和企业私有技术的研发图,了解一下丑国大厂是怎么盖这四层楼的。
了解到很多人觉得呢,只要有了EUV光刻机,那就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那我就借着这个贴请教一下:日本能买到全套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线,但集成不起来,这是为啥?
美国对日本完全不限制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设备,但日本多年努力,就是没法组建成一条22纳米以下的全套生产线进行生产。这怎么解释?
欧洲也类似情况,最关键的光刻机还是北约成员国荷兰生产的。这又怎么解释?
这不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特有的发展思路吗?全套工艺都给你,不懂、研究不出来这套办法,连工艺线都组装不起来。
--
修改:phoenixhills FROM 125.33.93.*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