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国内主要的车规级芯片生产企业,并按照芯片类型和公司类别进行分类:
一、 综合型/处理器与SoC芯片巨头
这类公司技术门槛最高,产品是智能汽车的“大脑”。
地平线:
核心产品:车规级AI芯片(征程系列)
应用领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是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已与众多主流车企达成前装量产合作。
黑芝麻智能:
核心产品: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华山系列)
应用领域:高等级自动驾驶,同样是国内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
华为海思:
核心产品:麒麟芯片(智能座舱)、昇腾芯片(AI计算)、MDC计算平台。
应用领域:通过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为车企提供全栈式的芯片和平台支持。
芯擎科技:
背景:由吉利生态企业亿咖通与ARM中国等共同成立。
核心产品:“龍鷹”系列智能座舱芯片,性能对标国际旗舰产品,已实现量产。
全志科技:
核心产品:车规级SoC芯片
应用领域:智能座舱、车载信息系统等,是国内较早进入车规领域的老牌芯片设计公司。
二、 功率半导体与模拟芯片
这类芯片是汽车电子的“肌肉”和“血脉”,负责能量转换和电源管理。
比亚迪半导体:
核心产品:IGBT芯片、SiC MOSFET模块、车规级MCU、CMOS图像传感器。
优势:背靠比亚迪汽车,拥有强大的内部需求和验证平台,尤其在电动车核心功率器件上实力雄厚。
斯达半导:
核心产品:IGBT模块、SiC MOSFET模块。
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充电桩等。是全球IGBT模块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时代电气:
核心产品:高压IGBT器件。
应用领域:源自轨道交通技术,强势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在大功率电驱系统方面有优势。
闻泰科技:
核心产品:通过收购安世半导体,拥有全面的车规级功率器件(MOSFET、二极管、逻辑器件)和模拟芯片。
士兰微:
核心产品:IGBT、IPM模块、车规级MEMS传感器。
应用领域:正在积极拓展车规级市场,已进入多家车企供应链。
三、 微控制器
MCU是汽车各个ECU的“小脑”,控制具体功能。
杰发科技:
背景:四维图新旗下,是国内车规级MCU的领军企业。
核心产品:从车身控制MCU(如门窗、座椅)扩展到电机控制MCU、电池管理BMS MCU等,已实现大规模前装量产。
芯旺微电子:
核心产品:车规级MCU,基于自研的KungFu指令集架构。
应用领域:车身控制、底盘、电源电机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国芯科技:
核心产品:基于PowerPC和RISC-V架构的车规级MCU。
应用领域:发动机控制、车身控制、网关等,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芯片企业。
比亚迪半导体:
同样在车规级MCU领域有深入布局,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比亚迪自身车型。
四、 传感器芯片
这类芯片是汽车的“眼睛”和“耳朵”。
韦尔股份:
核心产品:通过收购豪威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CIS供应商。
应用领域:车载摄像头CIS,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载影像系统,市占率全球前列。
思特威:
核心产品:CMOS图像传感器。
应用领域:积极布局车载影像领域,推出了多款车规级产品。
赛武纪科技:
核心产品:智能视觉传感器(含ISP)。
应用领域:提供一体化的车载视觉解决方案。
总结与特点
类别 代表企业 核心价值
AI/SoC 地平线、黑芝麻、芯擎科技 智能汽车的大脑,负责决策与计算
功率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安世半导体电力控制的肌肉,负责能量转换与驱动
MCU 杰发科技、芯旺微、国芯科技 身体协调的小脑,负责控制具体执行部件
传感器 韦尔股份、思特威 感知环境的眼睛,负责采集图像等环境信息
总体来看,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生态日趋完善:从处理器到功率器件,再到传感器和MCU,产业链条已经比较完整。
细分领域有龙头:在功率半导体、CIS、MCU等领域已经出现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国产替代加速:在“缺芯”背景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车企正在积极导入国产芯片供应链,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上 车机会和迭代反馈。
挑战依然存在:在最核心的高算力AI芯片、功能安全等级最高的底盘/动力控制芯片等领域,与国际最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正在快速追赶。
这个列表涵盖了主要玩家,但并非全部。中国的车规级芯片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企业涌现出来。
【 在 salsalo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内的子公司只是封测厂
: 同样的封测子公司还有在马来西亚等地
:
: ...................
--
修改:smthxes FROM 119.180.147.*
FROM 119.1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