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影
国人吃苦耐劳,执行力超强
这是咱们的优势
也是中国能逆袭的根本
但是国人的创造力和脑洞大开的白人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不说过去
就说新千年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之后
有多少行业的技术创新是中国人搞出来的
这二十年是电脑和互联网突飞猛进的二十年
大家起点都差不多
可是你看看现在互联网的创新
BAT的主要业务
都是外国先有了类似的业务
咱们在中国抄出来的
医疗技术也差不多
这二十年是靶向药和基因疗法从无到有的二十年
这两种疗法和之前的疗法都不相同
大家都是从零开始
但是这么多治疗方案里面
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搞出来的
【 在 gss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仓廪实而知礼节,放在科研领域也是一个道理,咱们中国人刚吃饱才多少年,科研领域迟早赶上来。白人过去确实出了很多顶尖科学家,但放在历史长河也不过小几百年,不能算常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23.117.163.*
新加坡旗帜鲜明的站在美国一边遏制中国
到处游说大型跨国企业把亚太总部从上海搬到新加坡
【 在 jsycjl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说看,怎么反华的,反的什么华
: :
--
FROM 60.247.96.*
我觉得是人种问题和文化问题
第一是东亚人智商均值高方差低
如果看高级人才
东亚人的比重是高的
但是如果只看顶级人才
东亚人的比例就低了
第二就是儒家文化从最开始就反对创新
讲究中庸,讲究服从,不让做出头鸟
在这个文化之下
创新型人才不受重视
个人在进行创新时也会魄力不足
【 在 wenyizh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受的确如此。
: 教育体制的问题?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60.247.96.*
Our Chinese beat your Chinese
【 在 interliu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哈
--
FROM 60.247.96.*
你要知道
做题和搞科研完全是两个路子
这十个人已经被证明非常聪明和非常擅长做题
但是能不能研究出东西来还未可知
做题主要是根据题目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做科研首先要想明白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更高级的数学家还要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这就需要和做题完全不同的特质了
讲做题没人做的过陶哲轩
陈省身也不行
但是他到现在也没有搞出属于自己的数学
这方面他给陈省身提鞋都不配
这就是做题特质和做科学家特质的不同
中国人很少有有科学家特质的
就算你去看中国的科学家
绝大多数也是用做题的方法来搞科研
比如施一公和颜宁
极少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面原因很复杂,
: 有历史原因,我国这几百年能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人搞科研的时候就不多
: 有文化原因,传统上轻视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好坏要靠官员评价
: ...................
--
FROM 60.247.96.*
陶哲轩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是不是黎曼猜想,费马大定理和希尔伯特问题这种顶级问题
也没有像陈省身和诺特这种数学家自己搞出一个新领域
说二流都有点勉强
【 在 sakurafubuki 的大作中提到: 】
: 陶哲轩只能算二流?近一百年来拿菲尔兹奖的总共才几十人…
--
FROM 60.247.96.*
数学奥赛历史上都没出现过黑人金牌吧
穆金牌是有过的
三哥是奥赛强国
如果没有华人
三哥很可能是第一
【 在 cozy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没有黑人?没有墨穆三?这个比赛政治不正确
--
FROM 60.247.96.*
你想多了
数学上真做出开创性成果
所有刊物会跪求你在上面发表
这种东西是藏不住的
大家都不像成为拒绝顶级成果发表的笑柄
只有那些可有可无的成果才有可能被封杀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现在的导向问题,
: 你真做出点开创性成果,国内国外审稿人让你根本都发表不了,都是江湖。
--
FROM 60.247.96.*
期刊又不给稿费
发不发文章和吃饭问题没一毛钱关系
【 在 Krisnk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可有可无的成果,吃饭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发现开创性成果?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54.9.*
绝大多数没啥文章的教授
照样有铁饭碗
张益唐是跟导师闹翻了
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 在 Krisnk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发文章怎么当教授?难道都像张亿唐一样一边刷盘子一边做研究?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23.11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