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小球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而不是垂直于水面向上?怎么
对,终于见到一个明白人。
水对小球产生的浮力,其实根源来源于都来源于重力,水自身的重力是垂直地面向下的,所有的水的重力在水的内部符合压强传递原理。
然后浮力来源于排开的水,根源来源于排开的不同方向的水对它产生的力的加合,同时流动的水又有另外的力的作用方式,如果再有一些湍流啥的,小球所受的合力就已经与浮力的定义完全不同了。
【 在 nokia9500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小球相对于水面有运动,那么可能还受到水的沿水流方向的阻力或者推力。
: 如果出题的人脑子不清楚,认为浮力就是水给小球的合力,那么就比较乱了。
--
FROM 111.30.222.*
厉害啥啊
基本自己那点浅薄的知识都快忘光了
【 在 vieux 的大作中提到: 】
: 厉害
--
FROM 111.30.222.*
有时觉得知识真的有用,
有时恨不得把脑子清空,啥也不想留。
【 在 vieux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是啊
--
FROM 111.30.222.*
如果一艘小船漂在水面上,上边压力怎么算?是0吗?
【 在 snowfields 的大作中提到: 】
: 浮力产生的本质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
FROM 111.30.222.*
双缝干涉这个,我提一句,我不太认同当时的窄缝能够保证只有一个光子通过。
【 在 snowfields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这样理解,摩擦力的数值模拟也有很多,但是并不表示科学家已经完全理解了摩擦力的机理和原因
: 我还模拟过双峰干涉,是用单个光子产生干涉
--
FROM 111.30.222.*
说个例子,就拿20丝带机来说,其中对于升力具有极大贡献的,是翼面之上的拉涡。
由机头凸出的曲线和鸭翼拉出的涡旋泡儿,经过主机翼之上之时会破裂,形成类似低压区,极大增加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因此极大地提高了 “升力”,或者说未必算升力,因为它接近垂直飞行的时候翼面的所谓“上下”也是有压力差的,所以实际效果是形成了良好的机动力。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地效飞行器,靠一定速度下,稳定地压缩翼下空气,使得翼面上下的空气本身就产生密度差,从而加大了飞行器的“升力”。
力的作用方式很复杂,但是大都可以归结为“翼面上下压力差”,
而翼面上下流速不同产生的压力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之一。
【 在 william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叶素理论我也学过,但是现实是,所有螺旋桨、直升机旋翼、飞机固定翼,都有一个安装角
: 螺旋桨、直升机旋翼的安装角非常大,最小的地方有20多度,最大的靠近轴心的安装角可达60-70度,固定翼机翼的安装角,速度快的飞机有3-5度,速度慢的老飞机可以到12度,这个安装角才是关键。
: 如果安装角等于0,飞行员还要仰着头开飞机,如果螺旋桨、直升机旋翼安装角是0,根本没有动力输出。所以叶素理论是骗人的,在机翼上表面的附面层,厚度只有1、2mm,用来计算压力差的气体厚度,到不了1m,因为机翼厚度没那么厚,不会将气流扰动传到1m以外的空气,靠着不到1m厚
: ...................
--
FROM 111.30.222.*
说两点,
第一,杨伟谈20不是打马虎眼,最初称为丝带机,就是对标的F22,美国当时的划分是丝带,但是俄罗斯的划分方法是武袋。而后来美国修改了自己的规则,与俄罗斯的划分取得了一致,所以美国后来把F22等称为武袋机,而此时当初的20丝带机的说法已经广泛传开,这就没有必要做专门的纠正了。不存在什么缺一代没面子等说法。
第二,已故总师宋文骢专门谈过脱体涡对升力的贡献问题。而那个涡并不只是鸭翼才有,最早包括F16,F18的翼身融合边条,都是有拉涡效果的。甚至更早米格31和F15两边的发动机进气口边缘,都是可以拉涡的。只不过那时候研究的不那么多,也不那么成熟。
附加一点点,
20等丝带机(或者说武袋机)的拉涡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可能会打在后边的双垂尾上,这个对机身产生破坏力,所以后来不断修正,让机背拉涡避开垂直尾翼。
【 在 william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敏感词
: 发自「今日水木 on Dol Guldor Express」
--
FROM 111.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