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之后。于公元前636年在秦国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回国当了国君,称晋文公。为了报答那些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晋文公对他们论功行赏,封赐城邑或者加官晋爵。这件事情还没来得及办完,恰逢周王朝内部发生变乱,周襄王派人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打算发兵救助,于是匆忙结束了对流亡功臣行赏一事,其中遗漏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左右,在十九年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他对重耳照顾得十分周到。据说他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来给重耳充饥。在辅助重耳回国掌权的过程中,介子推与赵衰、狐偃等五人的功绩是很突出的。气节高尚的介子推,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得失,他在重耳回国以后,不但不以功臣自居,反而推病隐居起来。这次国君晋文公大赏群臣,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却毫不介意。他的老母亲以及门人故旧替他感到不平,都劝他去找晋文公理论一番,以便求得封赏。介子推坚决拒绝这样做,并且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如今只有国君(晋文公)在世了。老天爷不让晋国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君主。这样看来,主持晋国大事的人,不是国君还能是谁。这是老天立他为君主。可他们那些人(指受封赐的群臣)却以为是靠他们各自的力量,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别人的钱财尚且被称之为盗贼,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为自己的功劳呢?人们把本来是罪过的事看成是合情合的,上头的人却对这些欺世盗名的人加以赏赐。上下互相蒙骗,这就很难和他们打交道了。”
介子推的老母亲对儿子这番话颇为赞赏,说道:“那好,我和你一道隐居起来。”于是,母子俩躲进绵山的深山里隐居至死。
尊崇介子推的人深为此事感到不平,便悬书于宫门,上面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这才想起来,并得知介子推已归隐绵山,追悔莫及。于是晋文公下令道:“谁能找到介子推,就封爵上卿,赐田百万亩。”
但介子推至死也没有再见晋文公。文公只得把绵山周围地区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并说:“我以此来记载我的过失,同时也表彰好人。”后来,人们因此而称绵山为介山。
#发自zSMTH@23054RA19C
--
FROM 113.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