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8QTX-dJM07RJq84F2b9giQ导读
今年,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暨G60科创走廊洞泾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大会将于2022年4月1-2日,在上海松江举办。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CAIRDC)是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开发者的年度盛会。大会致力于推广前沿科技成果、致力于科技成果的产品转化、致力于推动机器人领域科技创新、致力于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人才、技术和管理能力支持、致力于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创新成果展示机会。
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CAIRDC)邀请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分享创新成果;邀请在产品创新领域做出重要突破的技术团队、企业分享研发成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供合作平台和一站式服务。
由于为了更好的传播知识,扩大影响,以及分享更多有价值、内容的报告,主办方睿慕课在大会召开之前,在2022年2月15号到3月10号,开设为期四周的【CAIRDC会前直播讲座】,分别是:前沿篇、工业篇、感知篇、应用篇,并邀请了16位嘉宾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分享其相应领域做出创新技术成果、行业落地应用经验。
本次线上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洁羽、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平台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甄圣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朱洪前、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黄之峰、济南浪潮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怀震、山东大学硕士石振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张华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高级副研究员韩冰、锐驰智光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 CEO姜波、“计算机视觉life”平台 创始人程小六、“集智书童”平台创始人ChaucerG、“小白学视觉”平台创始人小白、中科深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蒋荣慰、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韬、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校合作总监刘斐、小米机器人实验室高级硬件工程师任赜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十分荣幸且感谢以上嘉宾!
PS. 排名不分先后,以直播顺序排名
直播讲座具体安排如下图: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添加助教 加入直播群收听
免费公益讲座
(部分内容支持回看及课件分享)
图片
第一周:前沿篇介绍
图片
为了方便大家选择感兴趣的直播报告以便观看,四周每个篇章(前沿篇、工业篇、感知篇、应用篇),睿慕课公众号都会提前一周发布具体的直播概述及课纲,请各位听众悉知。
01 《可重构机器人机构的设计》
直播时间:2月15日 周二 19:30
可重构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根据任务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构型的机器人,其具有多种运动模式或者变形模式,可以在不同模式间进行切换,以实现多种功能或者获得多种形状。
本次讲座主要针对基于可重构机构的机器人。可重构机构一般通过奇异位置或者锁定特定的运动副和杆件以实现不同的运动模式,其自由度较少,响应更快,承载能力也更强。内容将结合主讲人及其团队在可重构机构方面的工作,介绍可重构机构的分类、构造方法、分析方法及应用。
直播课纲:
1. 可重构机构的分类及实现方式
2. 可重构机构的构型综合方法
3. 可重构机构的自由度及模式分析方法
4. 可重构机构的示例及应用
4.1 可重构变形机翼机构
4.2 可重构折展机构
4.3 可重构移动机器人
图片
王洁羽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卓越百人博士后
毕业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师从机构学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孔宪文教授,曾先后于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重构机构、折展机构和变形机翼机构的设计。
图片
02 《基于模型设计开发协作机器人》
直播时间:2月16日 周三 19:30
基于模型设计方法可以对机电系统控制对象建立虚拟仿真、硬件在环仿真和快速控制原型,方便开展复杂机电系统的设计,以及应对集成度更高的设计要求。其中基于Matlab/Simulink快速原型开发和硬件在环的方法如今已在汽车电子行业广泛应用,但在机器人行业还在普及阶段。使用Matlab/Simulink工具结合硬件进行基于模型的快速原型开发,可以大大缩短算法设计的周期。
本次讲座主要分享合工大智能院机器人团队基于模型设计开发电机伺服、机器人控制器、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移动作业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产品与应用。
直播课纲:
1. 合工大智能院机器人创新团队成果简介
2. 基于模型设计概述
3. 协作机器人概述
4. 机械臂平台构成和伺服驱动
5. 六轴机械臂运动学控制及高级动力学控制
5.1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5.2 基于零力拖动的拖动示教技术
5.3 基于六轴机械臂动力学模型的六轴机械臂轨迹跟踪
5.4 基于六轴机械臂动力学模型的碰撞检测
5.5 机器人导纳控制
5.6 六轴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辨识和软硬件实现
6. 七轴冗余机械臂运动学控制
7. 双臂机器人碰撞检测及路径规划
图片
甄圣超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机器人平台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平台负责人,博士(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基金2项、省重点项目1项、合工大智能院机器人平台建设项目1项、合肥市研究院研发平台项目1项、机器人横向项目10余项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建模与控制、协作机器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
图片
03 《基于深度学习的林区目标识别与检测研究》
直播时间:2月17日 周四 19:30
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林业领域也在研究和应用相关技术来辅助林区的车辆和人员管理,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帮助采伐机器人进行树种识别,帮助采摘机器人对目标进行识别与定位。讲座主要介绍林区环境下车牌识别与检测、自然环境下橘子识别与检测、森林早期火灾识别与检测。
本次讲座主要分享林区环境下车牌、自然环境下橘子、森林早期火灾识别与检测。
直播课纲:
1. 林区环境下车牌识别与检测研究
2. 自然环境下橘子识别与检测研究
3. 森林早期火灾识别与检测研究
图片
朱洪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副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林业机器视觉、林业装备液压伺服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7月)。项目组的参赛作品“采橘机器人目标识别”获全国林业机器人设计大赛一等奖。项目组的参赛作品“基于智能视觉的林区安全信息化建设”,获得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企业管理优化建模竞赛一等奖。
图片
04 《基于涵道推进系统的双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越障及飞行控制方法》
直播时间:2月18日 周五 19:30
讲座主要内容将系统回顾和介绍广东工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控制研究团队在基于涵道推进系统的双足机器人设计和控制方法上主要进展,包括了超长尺度跨越能力的双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及平衡控制方法,以及首台具备飞行能力的仿人机器人的设计及实验。如何实现足式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能力,是机器人领域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本体动力系统性能的提升,以波士顿动力及MIT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在足式机器人运动性能上取得了不少突破。然而,仅仅依靠本体的关节动力在大型障碍物或沟渠面前仍然会束手无策。为此,本研究创新地采用了涵道推进系统来提升双足机器人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性能,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同时运用关节动力和推进器的推力来实现机器人的平衡和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进行超长尺度的跨越能力。更进一步,为了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效率以快速到达执行地点,本研究还以短距飞行为目的,设计了基于涵道推进系统的飞行仿人机器人系统及初步的控制方法。
直播课纲:
1. 研究背景
介绍现实环境中机器人越障的意义和主要问题点
2. 先前研究综述
回顾研究界在足式机器人越障及平衡控制问题上的取得的进展和局限
3. 研究目的及挑战点
定义研究问题和涵道推进系统应用到双足上的核心挑战点
4. 研究方法
4.1 超长尺度越障双足机器人Jet-HR3的设计及控制框架。
4.2 基于推力最小化的姿势优化方法及动作生成方法。
4.3飞行仿人机器人Jet-HR2的系统方案设计及矢量推进控制方法
5. 验证实验展示及讨论
6. 展望
图片
黄之峰
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硕士,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大学人工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引进人才,主要从事仿人机器人、柔顺关节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主 持 科 研 经 费 近 100 万 元 ; 发 表 SCI , EI 论 文 19 篇 ; 授 权 发 明 专 利 7 项 。2017年,提出世界上首台基于涵道推进系统的大尺度越障双足机器人,跨越距离是目前仿人机器人的最高纪录,达到机器人自身腿长的147%; 2021年基于推力矢量控制概念设计出世界首台飞行双足机器人,并首次实现可控起飞及悬停验证实验。该系列研究获得IEEE Spectrum、英国每日邮报、广东电视 台、中国日报、南方日报及中国新闻网等众多国内外媒体的报道。
图片
添加助教 加入直播群收听
免费公益讲座
(部分内容支持回看及课件分享)
--
修改:vinbo FROM 101.45.158.*
FROM 101.4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