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拍脑袋做研究。汪伦什么家世可以去调查,哪能用县令的俸禄来推断家里有没有钱。那个年代,科举制度还不成熟,大部分做官的还是因为有钱有家世。而不是反过来靠俸禄。
【 在 kekem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唐诗《赠汪伦》,正是大诗人李白的佳作,这首唐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诵。正是因为这首唐诗的知名度之高,所以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版本。但是有人却对这首唐诗背后的故事提出质疑,故事内容漏洞百出,因为他这个版本才符合人情往来的常情。这个人倒不是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而是我的大学同窗室友卢俊卿。
: 卢俊卿在大学里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上下铺的兄弟。卢俊卿与别的同学不太一样,大部分人上学前,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而他却没有上过。卢俊卿小时候是跟着爷爷在兰州的农村老家长大,那个时候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爷爷是个小学老师,从小在私塾里读书,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卢俊卿从小就受到爷爷传统教育的影响,《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他早就会背诵了,而且每首唐诗背后的故事也都知晓。
: 在大学里,在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能够引用一两句唐诗,而且还是对方不知道的诗句,不仅能够彰显文雅的气度,还能引起女同学的好感。卢俊卿满肚子都是唐诗宋词,我们这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室友们,就经常向他讨教,不仅要知道唐诗的意思,还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这才能显出自己的学问。有一次,我们谈论到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出现在小学课本里,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主要是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 ...................
--
FROM 192.1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