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帖子,整理一下,是以纪念,极少回老家,应该不会再见到她了,又是一个v女生的回忆。
模糊记忆
记忆中的小学,总是充满模糊的若有若无的暧昧。对于许多男孩子来说,这些微妙的感觉,多数来自于爱唱歌的文艺委员,也就是每次歌咏比赛时候,站在前面打拍子的那个女生。那时候,赶上生育高峰,一个村小学,一下子招收了两个班,70几个娃娃。我们班叫做甲班,隔壁班叫做乙班。很幸运,乡初中的一位英语老师的女儿分到了我们班,白静洋气,能歌善舞,当然也就成了打拍子的那位,并迅速俘获了一大批土包子男娃的心。可我对她并不太感冒,每次音乐课,我总是偷偷地瞄旁边班的那个打拍子的小女生,她是村西口老刘家的二姑娘,叫芬。
懵懂少年
一晃之间,小学就度过了四年,我们小学叫做完小,也就是完全小学,1~6年级都有。村口乡初中旁边还有一所高小,是只有5,6年级,招收各村小的4年级毕业生。为了平衡生源,教委要求我们分一部分学生过去,只保留一个班。很不巧的是,芬的家因为距离高小更近,被分到了另一所学校。我的暧昧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后面的两年小学,或许因为长大了的原因,记忆逐渐清晰有力,但是却再也不知道什么是漂亮的女生。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扔书包的那个场景,忽地一下子跳到了毕业。
豆蔻年华
初中报到,眼前一亮,和芬调到了一个班,恰值青春期起始的我,不禁心跳加速,期待能有机会多多接触。小学高年级起,不知道是突然开悟了还是别的什么,成绩一路直升,碾压身边小伙伴。继而名声也早就通过小学老师们的口传到了中学的老师们的耳朵里。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自己坐姿问题,我的眼睛开始微微近视了。所以当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时,我就说了希望做到靠前一些的位置。就这样,就这样,奇迹般的,我和芬成了同桌!
同桌的你
心慌,激动,但是又不露声色,我坐了过去。她也应该是认识我的,毕竟一个村子的,且小学临班4年呢。那个年代,对于早恋是禁止的,所以我也聪明的知道该怎么做:保持学习当然是第一位的,然后我来带动身边的同桌一起进步才是老师们希望的结果。1994年,学到的最美的一个词:豆蔻年华,那年我们都13岁,也是那年,老狼的《同桌的你》火遍了大江南北。我们不约而同的搞到了歌词,每当下课,就一起哼一小段,彼此偶尔对视一眼,也都笑笑不露声色。她的学习也是好的,只是和我比还是差一小截,所以我们你来我去的讲题是常态。英语,初中第一次学习,因为记忆力很好,我非常出色,英语老师千方百计的去了县城,给我们每人订购了一套练习试卷,可惜少了一套。于是老师就和我谈,我和同桌共用一套,相信我可以自己平衡把试卷吸收,给我们各自退10块钱。这样,那份试卷上就有了两个并列的名字,我们都小心翼翼的把各自的名字写上去,默契的挨在一起。
秉烛夜读
不知从何时开始,班里流行起了抄歌词,我不屑一顾,觉得追星不该是政治正确的,努力争取入团才是我的追求。同桌却不以为然,觉得美好的歌词记录美好的人生,看看唱唱都不妨事,所以她也跟起了风,并常常给我看看,一起欣赏。有一回,课间,我顺手拿起她的歌词本,发现最新的一页,用透明胶粘了起来,就问她,里面是什么歌?她害羞的别过头,我问了好几次,她才悄悄回答,很模糊,最后转到我耳边,说:《我爱你》。开始,我有些蒙,继而,脸红到耳朵根儿,然后我们俩都低下头,一直到放学,没说一句话。第二天,就没再提起,也就继续忙碌的学习,做题,嬉戏打闹。《同桌的你》还是会一起偶尔你哼一句,我接一句的唱着玩儿。慢慢的,秋天过去了,天黑的早了起来,中学的学习,还是有些小辛苦,农村的孩子,心里都或多或少的知道,这件事儿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每当值日结束后,同学们都会自觉地再学习一会儿再走,可是天太暗,教室是没有电灯的,大家就都不约而同的点起蜡zhu。刚开始,我和同桌一人点一根,后来,她说,太浪费了,我们一起点一根就够了,背shu也不写字,遮不住光。我欣然答应,于是,过了无数个烛光夜读后,迎来春天的第二学期。
聚散难料
那年学生流失率很严重,男生大都去了北京当保安,女生去天津站柜台,什么棉纺厂,利达斯之类的。所以,老师宣布,这个学期会根据成绩重重新分班。我们都忙碌起来,也有些担心,担心会分开,但是都没有说透过。上课期间,我们俩的文具经常互用,所以放到中间,有次课间一支笔往桌前滑落,我们不约而同的去抓住它,她的手快些,然后就是,我握住了她的手,她握住了笔。忽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赶紧收回。无声的,两个人又心慌了一个下午。因为文具混用,我的铅笔盒大,有时候她会把她的笔盒放到我的里面。有一次,放学回家,正准备开始写作业,却发现笔盒不在书包,正着急间大门外有人喊我,正式小芬。我赶紧跑出去,老妈问了句,我赶紧说,是同学,捡到了我的笔盒,送到家了,一句话不敢多解释。
辍学阴影
不知不觉中,分班的日子到了。当老师在讲台上,宣读分班表的那一课,我想她应该和我一样,惴惴不安。终于,我们的名字都被老师念到了,继续同班!我们对望了一下,没有笑,很平静。新的班级,新的班主任,我们不再是同桌,但是,只隔着一个过道。那时候,老师都比较懒,也不调啥座位,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混日子的节奏。学生进一步流失,60人的班级,没几个月就只剩下了45个。尤其是女学生,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庭里普遍不支持女孩子多读书的。随着数学复杂度的增加和英语语法的增多,她的学习渐渐有些吃力,我就坚持每周都过一下她的数学练习本,交流渐渐少了,但眼神中多了些心领神会。转眼到了下学期,4,5月的太阳晒得不舒服,教室又是南向的,我便狡猾的建议班主任,每天大太阳的时候,可以把南边的座位靠拢到北面,避免直晒。所以,你懂得,我们每天又可以坐两节课的同桌了。那时她的同桌是她叔叔家的同龄妹妹。
祝福别离
失学的焦虑,越来越影响着每个同学,终于有一天,芬初三的姐姐也辍学了,不准备参加中考。看得出她也很苦恼,几次和我说:不想上学了。我更是几次三番的反复鼓励和劝说,她渐渐平静下来,答应坚持到中考,一起努力再往前走一段。那个时候,农村没有暑假,有的是麦假和秋假,为了让大家可以帮衬着家里干活。麦家前的一天,她罕见的拿来了初一时候的那个歌词本,最后一页抄了张学友的《祝福》,并且借来了她姐姐的磁带机,这样那几天,我们没到课间和放学后的一会就一起戴上耳机听一会儿,直到我们都学会。放假前的一天,她还抄写了一份歌词给我,嘱咐我,好好练习哈,假期回来就可以脱离磁带了。我也没在意太多,欣然答应。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开学后,她再也没有回归课堂,去天津打工了。从此,我的懵懂结束了,算不上初恋,却也说不出该算什么。每每听到祝福中:”那一刻,偎着烛光让我们静静的度过。“ 我都会想到,那些初一的傍晚,共用一只烛光,背诵古诗文的情景。”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若无缘呢?那就不要去期待了吧。
夕阳黄昏
熬过了初三得寒冷,转眼又是一年。初中最后的日子是忙碌的,因为我们初中每年只有1,2个能考上重点高中,成绩好前面的好几个心中充满了忐忑。我和另外一个兄弟算个例外,因为我们考不上,大家理论上都考不上。当然最后也验证了,我们相差不多,但跟第三名中考差了30多分。教室破旧的窗栏上,冬天时候糊上的塑料已经残破不堪,风吹过来,已经不像春天时候那么冷。前一年的暴雨,让学校的院墙坍塌了一半,变成了矮矮的短墙,露出松散的泥块和红砖沫。站在墙边,抬头望去,墙外露出一小撮一小撮的坟茔。再远处,是刚刚秀穗子的小麦,夕阳下,一片片泛着淡淡的红色的光晕。有风的时候,会飘来阵阵的麦香,让人微醺。五六月的北方,天空巧云变换,苍狗横飞;傍晚,彩霞漫天,微风徐徐,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多年过去,我再也没有过那样的心境,去享受那微风,那夕阳,那彩霞。我也知道,我和她,在未来,不会重逢。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毕定走向不同的远方。
(完)
后记
原来想着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双雪涛的《聋哑时代》,写着写着就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调调了。理工科的叙事能力,被鲁迅先生影响之深啊。仔细想想,成年之前,我们这是背诵了多少先生的课文啊。
--
修改:ProudEcho FROM 218.30.113.*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