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十大有感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首先要从“不再把好成绩当作爱与价值的交换条件”开始。孩子长期挣扎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值不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家庭的负担?”真正的帮助,是把学业从“必须完成”转变为“能做到就尽力,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不仅是对她的尊重,更是一种心理释放。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不是为了成绩才被爱。”“你健康地活着,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同时,也要学会允许孩子“失败”。只有放下对“成功轨道”的执念,孩子才有喘息与恢复的空间。可以告诉她:“你不需要符合任何标准才是‘正常’或‘成功’,我们爱你本来的样子。”
此外,父母自身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来自伴侣与孩子长期的心理挑战。此时更应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健康——这不是自私,而是“氧气面罩理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持续去爱和支持家人。建议每周固定留出至少一小时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建立情感倾诉系统(如心理咨询、朋友、家人、写日记等),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疲惫与不完美,允许自己停下来、慢下来。这些改变,既是给孩子的空间,也是给整个家庭疗愈的机会。
--
修改:MyRina FROM 101.226.41.*
FROM 101.226.41.*
这边社会,望子成龙,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他人,对儿童也鲜有当作正常:人 来看待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首先要从“不再把好成绩当作爱与价值的交换条件”开始。孩子长期挣扎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值不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家庭的负担?”真正的帮助,是把学业从“必须完成”转变为“能做到就尽力,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不仅是对她的尊重,更是一种心理释放。家长可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11.199.109.*
华人在哪里都一样,我刚在海外论坛看到一个,抑郁吃药快被药毒s的
【 在 moonriver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边社会,望子成龙,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他人,对儿童也鲜有当作正常:人 来看待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01.226.41.*
太恐怖了,如何是好……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 华人在哪里都一样,我刚在海外论坛看到一个,抑郁吃药快被药毒s的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11.199.109.*
别抑郁
【 在 moonriver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恐怖了,如何是好……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01.226.41.*
赞同,楼主这认知比那个孩子的家长不知道高多少层次,从那个家长的话看,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首先要从“不再把好成绩当作爱与价值的交换条件”开始。孩子长期挣扎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值不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家庭的负担?”真正的帮助,是把学业从“必须完成”转变为“能做到就尽力,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不仅是对她的尊重,更是一种心理释放。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不是为了成绩才被爱。”“你健康地活着,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同时,也要学会允许孩子“失败”。只有放下对“成功轨道”的执念,孩子才有喘息与恢复的空间。可以告诉她:“你不需要符合任何标准才是‘正常’或‘成功’,我们爱你本来的样子。”
: 此外,父母自身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来自伴侣与孩子长期的心理挑战。此时更应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健康——这不是自私,而是“氧气面罩理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持续去爱和支持家人。建议每周固定留出至少一小时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建立情感倾诉系统(如心理咨询、朋友、家人、写日记等),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疲惫与不完美,允许自己停下来、慢下来。这些改变,既是给孩子的空间,也是给整个家庭疗愈的机会。
--
FROM 159.226.231.*
嗯,还是要把娃娃早早的看成独立的个人,去尊重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抑郁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11.199.109.*
因为很多父母生孩子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所以在养育过程中肯定会不断施压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首先要从“不再把好成绩当作爱与价值的交换条件”开始。孩子长期挣扎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值不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家庭的负担?”真正的帮助,是把学业从“必须完成”转变为“能做到就尽力,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不仅是对她的尊重,更是一种心理释放。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不是为了成绩才被爱。”“你健康地活着,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同时,也要学会允许孩子“失败”。只有放下对“成功轨道”的执念,孩子才有喘息与恢复的空间。可以告诉她:“你不需要符合任何标准才是‘正常’或‘成功’,我们爱你本来的样子。”
: 此外,父母自身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来自伴侣与孩子长期的心理挑战。此时更应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健康——这不是自私,而是“氧气面罩理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持续去爱和支持家人。建议每周固定留出至少一小时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建立情感倾诉系统(如心理咨询、朋友、家人、写日记等),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疲惫与不完美,允许自己停下来、慢下来。这些改变,既是给孩子的空间,也是给整个家庭疗愈的机会。
--
FROM 60.207.248.*
赞
【 在 lynn0429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很多父母生孩子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所以在养育过程中肯定会不断施压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11.199.109.*
很多家长难以把孩子当正常人对待,其实家长对比一下自己就行了,自己有没有那么自律,能不能天天坚持锻炼或看书,说不刷手机就不刷手机,能不能在单位评优秀,能不能发核心。
【 在 MyRi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首先要从“不再把好成绩当作爱与价值的交换条件”开始。孩子长期挣扎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值不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家庭的负担?”真正的帮助,是把学业从“必须完成”转变为“能做到就尽力,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不仅是对她的尊重,更是一种心理释放。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不是为了成绩才被爱。”“你健康地活着,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同时,也要学会允许孩子“失败”。只有放下对“成功轨道”的执念,孩子才有喘息与恢复的空间。可以告诉她:“你不需要符合任何标准才是‘正常’或‘成功’,我们爱你本来的样子。”
: 此外,父母自身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来自伴侣与孩子长期的心理挑战。此时更应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健康——这不是自私,而是“氧气面罩理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持续去爱和支持家人。建议每周固定留出至少一小时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建立情感倾诉系统(如心理咨询、朋友、家人、写日记等),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疲惫与不完美,允许自己停下来、慢下来。这些改变,既是给孩子的空间,也是给整个家庭疗愈的机会。
--
FROM 221.2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