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一部电影,就像一直在读一首诗。 《秋日传奇》是小说的原名。
太野性的不会长久。相信万物有灵的印第安老人,预感崔斯坦活不长,他的内在是无法被压制的野兽的血脉,他从小爱与熊搏斗,他似乎不属于文明的人类。
野性与文明,是故事主题的两极,它们无限对立,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悲剧……而这两极,也融入了崔斯坦个人的一生,把内心的伤口一次次地撕开又缝合。
代表文明世界的欧洲移民侵占了原始野性的印第安人在美洲的领土,经常赶尽杀绝,这是否是人性的胜利?
母亲的答案是搬去大城市,一生英勇好战的上校父亲,却与三个儿子留在孤独的旷野,与印第安老人一起生活。这是文明与野蛮在大地上的第一次割裂,也是它们在家族、亲情与兄弟间的第一次割裂。
有人说,女人一生会遇到三个爱人:初恋、婚姻与真爱。有的人很幸运,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而这部影片里,苏珊遇到的恰好是三个亲兄弟,由此导致了苏珊一生的悲剧。
小儿子塞缪尔,苏珊的初恋。纯真、善良、温文尔雅却容易被外界煽动。
大儿子阿尔弗雷德,不被父亲喜欢,因为他循规蹈矩,也善于利用社会规则。从商人到议员,他是文明的一极。而父亲不认同政府制定的规则,比如残害印第安人,比如禁酒令。
二儿子崔斯坦,最像父亲的那个,也是最不受控的那个。一生与野马、黑熊为伍,是最野蛮的战士,用挖心剥头皮来对付敌人,游走在文明世界的最边缘。
当小儿子塞缪尔把光彩照人的恋人苏珊第一次带到这片只剩一群男人的荒原时,兄弟几个都同时爱上了她。
歌颂真爱,就像歌颂野性一样,通常不被世俗与文明所允许,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在那种"真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沧桑中,真爱和野性,才有超出世俗与文明的可能性,但毕竟也是灵光乍现,常常以悲剧收场。
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在于把这一座座隔绝真爱的大山设计成“爱”本身。
塞缪尔怀着爱国热情,鲁莽奔赴战场前,苏珊和崔斯坦都对他的离开无比不舍与担心,他们抱在一起痛哭,意外发现彼此相爱,却因为他们都爱着塞缪尔,不可以在一起。
后来,“爱”变成了荒原上一座座坟。塞缪尔惨死在战场,表面上崔斯坦和苏珊可以在一起了,但在弟弟的坟头,崔斯坦最终并没有过心理这关,一直为他没有守护好弟弟自责不已。最终,他的离去,导致苏珊嫁给大哥艾尔弗雷德,获得了一段婚姻。几年后,崔斯坦娶了长大的印第安女孩,也有了一段婚姻,并成为一名父亲。
再一次,新娘印第安女孩又因禁酒令意外惨死,这次,崔斯坦与苏珊再次隔着监狱栅栏抱头痛哭。历经沧桑后,发现彼此依然相爱,可早已物是人非。
荒野上的坟更多了,每一座都是阻止两人相爱的“大山”。正是因为对坟里人的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化作坟的爱,把他们永远隔开。所谓真爱,就是被隔开的爱,是跨越千山万水也难以抵达的爱。
苏珊内心真正喜欢的,既不是塞缪尔的温文尔雅,也不是阿尔弗雷德的兢兢业业。相反,她愿意孤身来到旷野,热爱运动骑马射击,也映衬出她更爱崔斯坦的骁勇善战、坚毅不屈、铁汉柔情……
然而,爱的野性,也是与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相冲撞的地方。这是野性与文明在大地那一座座坟头的第二次撕裂。
这是一部被很多人评价为三观不正的电影,其实好的小说必然是非主流的,真正遵循主流的只有样板戏。
在一幅幅自然原始的画卷中,电影展开了对文明的反思。故事透露着对虚伪政令、无意义战争、邪恶制度与官员的厌恶。在战马驰骋的荒原,文明难产了,野性却血脉喷张。
我们记住了男主那种完全不被社会驯化的勇气与力量,以及女主自由奔放的个性以及对真爱的不妥协。最后,女主因为爱的不可得而自s,加入了荒野坟墓的队伍中。在阴阳相隔之后,真爱缝合了那撕裂了的伤口。
也是在最后,大儿子终于有勇气向那些打算杀死父亲和弟弟的敌人开枪,赢回了父亲的尊重。当野性,而非文明更尊重人性时,亲情的伤口也被缝合了。
一直认为崔斯坦活不长久的印第安老人发现,传奇的崔斯坦活成了一个例外。他在一次次直面自然的战斗中都幸存了下来,他活了很久很久,直到最终死于与熊的搏斗。
当直面自我,一往无前时,人生的伤口也最终将缝合,那里有与熊搏斗的鲜血,妈妈离开的隐忧,没保护好弟弟与妻子的伤痛,失去最爱的遗憾……
终究,
他活在边疆的土地,
他活在今生和来世之间,
他死得很光荣。
--
修改:fushia FROM 1.202.121.*
FROM 1.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