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为王的时代,钓鱼成了一个很火的分类关键词,中年人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
想来上一次钓鱼,已经是十多年前了,回顾自己童年与少年的经典记忆,钓鱼绝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有渔获的那天,闷热的午后,炙热的阳光被乌云遮住一大半,那是第二次拿起堂哥的鱼竿,挂上蚯蚓,水面上的四颗鹅毛浮子动了两下,紧接着水下的三颗浮子全部飘起来,第一条鲫鱼就这样被提出水面;再挂上半条蚯蚓,几分钟后,一条青鱼拽着浮子使劲往深处跑…
那天的晚餐,十岁的我激动地向父母描述着中鱼的细节,父亲笑着欣慰地传授一些技巧,那个场景,伴随着新手福利,深深烙印在记忆里。
自那以后,春夏季节的周末和暑假,只要不打雷,钓鱼成了必备项目,老家的暑假,有几周时间,是没有蔬菜可以吃的,而我每天的渔获,也解决了母亲的部分烦恼,如同后来我第一次把200元奖学金交给她的时候,她鼓励我说,“要不是你,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一节竹竿,一串鱼线,随处可捡到的鹅毛剪成鱼浮串在鱼线上,唯一的“大”成本就是杂货铺里花五毛钱买来的鱼钩了。
一个矛盾之处在于,鱼们喜欢有水草和荷花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却是鱼钩和鱼线的噩梦,一旦不小心被鱼把鱼线带到水草或者荷花丛里,五毛钱就没了,回想起有一次为了取回鱼钩,不会游泳的我下到荷花丛里,直到河水没过胸口,才不敢再前进了,悻悻地退回到岸边,玩了一次断舍离。
当然,断舍离还有两种经典场景,一是钓上了蛇,连鱼竿都得报废;另一个是鱼脱钩了,鱼钩甩上了岸边的大树上。
有时候想想,或许我性格中的一些特点,也跟小时候钓鱼的方式有关,我从来不撒饵料,找到一处自认为有鱼的地方,就伸鱼竿,一段时间不上鱼,换地方。长大了,在很多事情上,也不愿意投入资源,能做就做,没有收获就换地方,到头来,蹉跎半生。
其它的一些经典记忆,包括下完雨扛着鱼竿赤脚走在草丛里,踩中了三条踩在一起的青蛇;大中午去河边的路上,拨开草丛惊动了一只蟒蛇,横在路上不让通过;下完大雨,小水沟汇往河里的地方,获得最大的一次渔获;逮住小青蛙“引诱”护崽的黑鱼…
心底最珍藏的一件,又是暑假里的一天,母亲去外地给打工的父亲帮忙,喊外婆来照看我,那个闷热的午后,外婆跟邻居在打麻将,池塘边,菜园里知了不停鸣叫的树荫下,一群鲢鱼张着嘴巴浮出水面吧唧吧唧地呼吸,我拿着空的鱼钩,在那个几十条鱼呼吸的水面上,成功地用姜太公的办法钓上一条,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雷阵雨,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外婆打完麻将,乐呵呵地开始张罗晚饭,把鱼剖好,放在灶台上,葱姜蒜下锅,回头才发现,鱼被猫叼走了…
那个雨后夕阳下的晚饭,我还记得外婆炒了个丝瓜,凉拌了一碟西红柿,本该上桌的红烧鱼,和夕阳照在外婆脸上不停抱歉的神情,她一直唠叨,外婆真是没用啊,没看好鱼。这一辈子最后悔的几件事之一,就是当时的我面对着愧疚的外婆居然一声不吭…
快三十年过去了,好想好想回到那个傍晚,告诉外婆:没事的,我一点也不介意,外婆,我好想念你。
--
FROM 183.1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