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yhcw (hyhcw),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太阳核心的产热效率比你还低,那人造太阳又如何解决能源危机?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17 11:10:23 2022),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1-17/doc-ikyakumy0820028.shtml
去年5月28日,东方超环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度的101秒和1.6亿度的20秒等离子体运行;12月30日,它又实现了7000万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这些都是了不起的科研成果,是人类在实现“人造太阳”上的重要阶段性成就。
“纯天然”不如“人工仿”
这里说的当然不是太阳表面区区5500摄氏度,虽然人类仍然没有能承受这么高温度的材料,但想要达到这个温度还是很轻松的,电弧焊的电弧温度往往就能高达6000~8000摄氏度。我们真正需要对比的,是发生核聚变的太阳核心,那里的温度在1500万度左右。
乍一看,1500万度是一个非常高的温度。但只要将“纯天然”的太阳和“人造太阳”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竟然是“人造太阳”的温度更高,而且几乎比太阳的温度高了一个数量级。
1500万度的温度甚至不足以让氢原子核越过库伦势垒,发生聚变。只有依靠量子隧穿效应,我们才能才能解释,为何太阳核心温度这么低也能发生核聚变。
但也正是因为太阳核心温度太低,它核心的聚变功率密度大约只有276.5W/m?。人体发热功率大约在100W量级,体重在100千克量级,按水的密度估计人体的体积,人体的发热功率密度就已经到了1000 W/m?。考虑到人阅读时大脑运转消耗更多能量,并且大多读者体重也不会达到100千克,看到这句话时,你的发热功率密度甚至能比太阳核心高一个量级。
但是既然太阳发热效率这么低,它又如何给几乎整个地球生态圈提供动力呢?原因很简单,它很大,也很持久。
太阳总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6%,半径在70万千米左右,是地球的110倍。其核心半径约占整体半径的1/5~1/4,就算功率密度较低,它仍能靠庞大的体量产生极大的能量。在太阳核心中,每秒大约有3.6×10??个氢核聚变,将430万吨的质量按E=mc?的规律转化成能量。这样的能量在太阳表面向外界以可见光的形式辐射出去,就算远在8光分外的地球轨道上,经过大气层的衰减,太阳辐射仍能在地表达到每平方米1千瓦左右的水平。
而太阳核心较低的功率密度又给我们带来一个好处,它能燃烧很久。虽然人体发热功率密度更高,但如果人不从外界摄取能量,大概一周就会“凉凉”,发热功率降低到0。太阳从50亿年前点燃核聚变的那一刻起,就没从外界摄取过任何能量,而它大约还能再燃烧50亿年。
持久稳定的能量供应,是地球生命诞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宇宙中第一批出现的恒星比太阳大得多,核心温度也比太阳更高,核聚变速率也比太阳高得多,但正是因为燃烧得太过剧烈,第一代恒星往往在几百万年内就燃尽了自己,这么短的时间是远不足以支持复杂生命诞生的。正是因为太阳核心不够“热”,我们人类才得以诞生。
在太阳核心中,氢元素主要是以单个质子的形式存在,带一个中子的氘和带两个中子的氚并不多。当两个质子撞到一起,就形成了氦元素——不带中子的“氦-2”。“氦-2”根本就无法存在,又会马上变成两个质子,从外界看来,也就没有发生核聚变。只有在两个质子碰撞的一瞬间,弱相互作用力主导的β衰变让一个质子衰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电中微子,这个原子核才能形成氘核稳定存在。然后氘核才能按照质子-质子链(pp chain)的反应流程,继续进行核聚变。整个过程的效率非常低,用它来做“人造太阳”非常不合理。
质子-质子链反应流程,这种反应是太阳核心中主要发生的核反应,但其反应速率很低。
在上述的核反应中,最关键的是“氦-2”中没有中子,不稳定。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用带中子的氘或氚反应,就不需要依靠不可靠的β衰变了,我们可以直接生成氦-4——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一个中子。并且,核聚变功率和等离子体温度几乎呈指数关系,温度提升能大幅提高核聚变的功率,在恒星核心如此,在“人造太阳”里也是如此。“人造太阳”的温度比太阳核心更高,聚变反应路线也比太阳核心更合理,也就有机会实现比太阳核心更高的功率密度。
不过距离实现真正的可控核聚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托卡马克只有继续提高等离子体温度,增大等离子体密度,延长等离子体的约束时间,才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温度、密度和时间三者的乘积被称为三重积,只有它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实现向外供能的核聚变。
人类其实早就能让三重积超过聚变的门槛了,氢弹就是实例。不过氢弹温度太高,功率密度太大,利用起来难度太大。也并非没人提出过用氢弹发电的想法。俄罗斯技术物理研究院在1997年出版了《核爆氘能能源学》,他们在书中认真分析了
爆炸燃烧锅炉方案的可行性。人们在山体中挖出一个空腔,在其中引爆氢弹,将其中热量转移出来用来发电。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实践这种听起来就很离谱的发电方式。
在托卡马克的磁约束之外,人类还能用惯性约束点燃核聚变。核聚变“点火”(ignition)是指核聚变过程中,输出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是将核聚变作为清洁能源使用的基础。去年8月8日,三个足球场大小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将192束总能量为1.9兆焦的激光在20纳秒内聚焦到一粒胡椒大小的核聚变材料上,材料聚变释放出1.35兆焦的材料,输出能量达到了输入能量的70%。已经非常接近核聚变点火了。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已经非常接近核聚变“点火”了。
图片来源: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可控核聚变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未来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其实验目标就是实现可控核聚变,让核聚变的输出能量达到输入能量的10倍。我国也已经立项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并计划在2050年建设聚变商用示范堆。
有一个关于可控核聚变的著名玩笑:“实现可控核聚变,永远都还要等50年。”
※ 修改:·alongtimeago 于 May 8 14:16:04 2022 修改本文·[FROM: 59.109.219.*]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59.109.219.*]
修改:alongtimeago FROM 59.109.219.*
FROM 59.10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