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错配,唏嘘。
【 在 laz093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计积分奖励: 100/0\] 提到ZQ的话题,很多人并不了解。我想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自北方一座八线小城,那是我一起长大的同学们的家乡,大家几乎都是邻居。
:
: A家庭
: 我同学A的父亲是60年代的大学生,当时下乡娶了一个农村文盲的妻子。到了80年代初,A的父亲成了单位的领导,搬到了我家隔壁住。但是,邻居们总是议论他家里为什么只有一个人?他的妻子和孩子呢?我妈知道他在农村有妻子和孩子。后来,A的母亲和孩子也回到了城里,A成了我的同学。
: A的母亲很快在周围成了风云人物,因为她有很大的嗓门,常常吵架,言谈举止与城里人很不相符,所以邻里们都说她有些精神不正常。A的爸爸也总是不回家。尽管如此,A母亲对我很好,家里有农村鸡蛋,我不觉得她有问题,反而觉得她挺善良的。
: 但A是女孩,她非常注重面子。父亲不在家,母亲又不被邻居看好,这些对她影响很大。后来,A的父亲去了南方经商,可能是想逃离这个家庭。A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稍微轻松些。她的父亲成了一个典型的“陈世美”。我觉得A一定很恨父亲。让我惊讶的是,A大学毕业后,她竟然去父亲那里工作了。
:
: B家庭
: 我的同学B的母亲口音很特别,后来才知道她是上海人。B母亲高中毕业后就下乡,返城时没有回上海,而是嫁给了我们这个小城的一个工人。她自己也是工人。B母亲非常勤劳,待人和气,给人感觉很低调、没有文化,似乎总是谦卑的。
: 直到有一天,B家来了几个上海的朋友,那天我恰好在B家玩,看到B母亲和她的上海朋友们用吴侬软语聊天。那一瞬间,我简直惊呆了。B母亲换了完全不同的语气和风格,谈论的内容涉及历史和文学,博学多才,跟平时的她完全不同。
: B虽然成绩不太好,没考上大学,但因为B母亲曾是上海的知青,她有政策上的优势,后来B去了上海生活。
:
: 结语:知青的经历没有所谓的对错
: --
:
--
FROM 106.1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