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19岁国安小将郭嘉璇,在西班牙集训期间受伤,被诊断为脑死亡,目前已转运回国,希望能有奇迹发生吧,祝他好运。不由的想起自己,看球踢球几十年,算老球迷了,虽是球渣,但受伤较少,算幸运的。
印象深的受伤是大学踢球,我跳起来争顶头球,对手也争顶,但起跳晚。悲剧就这么来了,我下落时赶上他起跳,结果就是鼻梁撞歪了。受伤没啥精彩的,比赛结果也忘了,但去医院的经历到现在还被大家津津乐道。因为鼻梁扶正很疼,需要麻药,记得当时医生用个棉棒蘸着类似麻药的东西在鼻子里面捅咕,但麻药有一部分流到了嘴里。医生拿着个小金属棒扶正鼻梁,疼的想要叫,但因为麻药的关系嘴巴不好使,只好跺脚,加上麻药在嘴里的味道实在过分清新,唾液分泌过于迅速,然后就被队友描述“看起来张着嘴巴、口水直流、四肢抽动……”,估计就差口眼歪斜了……
其实伤也没大伤,但心有余悸,如果撞到眼睛,如果撞的更严重呢?事后想想还是有点害怕。别看现在油腻中年,谁年轻时还不是能靠脸吃饭的,至少自以为是,要是毁了,损失大了。从那以后我踢球就比较抵触高空球,也反感踢球动作大,毕竟自己是个业余玩票的,没必要玩命。当然了,自己也更注意锻炼,力量训练,跑步耐力,踢的时候也比较注意分寸,之后基本没受过伤,甚至踢球受的伤还没有跑马拉松、越野多。哪怕是崴脚之类的都没有,最多摔下,擦破点皮。
这次受伤之所以历历在目,另一个原因是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提起。大学班上的同学,交往比较多的就是一起踢球的同学。多数同学要么早早出国了,要么继续搞本行,我呢,研究生毕业后就改行了,正常来说,会跟大家渐行渐远,但好在有足球这么个纽带把大家连接在一起。赶上校友返校日、校友会活动,几个外地的同学争取凑个时间回母校看看,顺便跟留在当地的一起踢个球,一起吃个饭,当然了酒吗,要搞一丢丢,牛吗,也要吹一下下。
说到踢球吃饭,这也算所有业余足球队的精彩节目了,毕竟赛后聚餐是首要的,群内扯淡是第二重要的,踢球是只能排第三。对于读书时的赛后活动,印象就两个字“能吃”。经常是踢完球,一帮大小伙子去到学校附近的小饭馆,一人点一个菜,接着就是两盆米饭,菜做着,饭先上。饭馆都会有一两盘免费的咸菜泡菜之类的,大家先扒拉一碗米饭,然后就发现每上一个菜,大家一人两筷子,没等下一个菜端上来,前一个菜已经没了。等到都吃的饱饱的,再喝一杯冰可乐,打两个嗝,一群人穿着拖鞋,走在学校的林荫路下,迎面偶尔吹来一阵小风,大家边走边点评下中午的比赛,什么作业的,等回去洗完澡睡一觉再说,反正是周末,晚上去图书馆再搞……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能吃,能睡,能喝,喝多了第二天也没事,前一天中午踢一场,不用等第二天,下午还可以踢第二场,这就是年轻吧。
大学球队的人,现在还能聚,另一个原因是大家比较单纯,没功利球。彼此之间好像没有什么龌龊交易,没有你求我我求你让谁为难的事。不过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感觉,目前看只有我自己改行了,他们都还在原专业圈子,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猫腻,不晓得,只能说还没发现谁被调查了、开除了、移交某某机关了。当然了,也因为大家共同的生活经历,踢球的时候很多看法一致,没什么矛盾、埋怨,这也是很难得的,很多球队踢着踢着就散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什么位置安排了、互相指责了、主力替补之类的。总之,足球成了延续我和大学同学情谊的一个纽带。
之所以说起大学球队还没有人被抓,那肯定就有被抓的。工作几年后,参加过另一个球队,有被抓的队友,抓几个?两批!第一批就早了,P2P的事情。第二批是口罩前。两批加起来有差不多10个人了。也没有什么消息,突然发现好多次踢球,这人不来踢球了,然后一问,说被带走了,群里大家也都默认的不提,只是私下聚的时候会聊起来。因为是工作之后的球队,大家交往时应该都是秉承着“社交到位感情防备,利益交换不行就散”的原则,所以我和他们,甚至现在还在的队友没什么商业关系,交往不深,不了解他们具体出的什么事情,错肯定有,多大的错,不晓得,罚肯定应该,但应该多大罚,作为看客不了解不评价。想想他们,其实就跟足球世界一样,有的球星正红火的时候,无数追捧,360度无缺点。表现不好,低迷几年,又会被踩入万丈深渊,成了昙花一现的过眼云烟。如果又重新走上巅峰,大众会说凤凰涅槃,如果没走出来,又会说“你看,我就说吧……”。个体跌宕起伏也不过是时代、社会下的缩影,人生一世,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机会见到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得到公正的处理吧。
其实说起来踢球,自己都不太记得什么时候喜欢上踢球的。初中的时候,体育老师带着大家踢过几次,因为当时住校,晚上没事,留守学校的住宿生就会在操场上踢几脚,尤其是冬天下雪的时候,没有别的什么娱乐,只能干这个事。但当时也没有特别喜欢,喜欢要从高中说起,每天下了晚自习,10点多的时候会有个体育新闻,总会看到报道罗纳尔多的,就是现在说的那个肥罗,觉得很厉害很帅,然后就喜欢了,那时候帅可以不是单纯用来评价长相的,也可以说是NB。但凡有体育课,就想踢球,中午的时候,别人还在刷题写作业的时候,自己总会组织一帮人踢球,高二的时候还组织过年级的联赛,但,后来被叫停了。学校说了,别人要么休息睡午觉、要么写作业刷卷子,都在为伟大的高考奋斗,尔等不好好学习跑操场上叮叮当的踢球,成何体统。当然了,另一个停掉的原因是,我也发现成绩下滑显著,从高一名列前茅,到高二岌岌可危,算了,高考之后再玩。
不过要感谢爸妈,虽然他们口头不支持我,但行动上没有反对我踢球,让一个村里出来的孩子,有了一个一生的真正爱好。还记得当时买过一双球鞋,带钉的,可以拆卸球钉那种,已经忘记多少钱了,反正两个字,奢侈,估计我们县没卖出去几双。要知道20几年前,县上都没有草地的足球场,这双鞋只有在冬天的雪地里发挥威力。那时候我很少有零花钱,偶尔爸妈给点,我都会买足球杂志,只为了要杂志中夹的那张海报,然后贴的满屋子都是,什么中场阴谋家、金色轰炸机、外星人、国内的范大将军……我猜我爸妈的原则是,只要你能保证学习,没干别的坏事,没花别的大钱,买就买吧,反正不吃零食不讲吃穿。多年后,我参加球队的外地活动,顺便带他们玩,他们坐在场边,我告诉他们,场上有几个人,是当年海报上的人,爸妈可能一辈子也没法想到,有一天我能和海报上的人在一个球队里面混。
跟退役球星在一个球队里面踢球,最大的好处是纠正认知。哪怕他们比我大几岁,哪怕我还跑马拉松,但练过的和没练过的就是不一样,他们要是认真和你踢,别说球摸不到,怕是人都不好摸,更别说踢人了,就单纯说跑,都跑不过他们,踢大场的话,更夸张。当然不自律的除外,不过不自律的怕是也不会继续踢球玩了。大家都骂国足菜,没问题,但千万别说什么“我上我也行”“谁上比他们好”之类的。他们菜是跟别的国家队,别的俱乐部比,可以说他们发挥不好,状态不好,但在我们这个体系下,他们整体上已经是最厉害的了。
提到国足,作为中国球迷,踢球是小部分生活,看球是大部分生活,其中“骂国足”是看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段子,国足比赛开始前就可以开始骂,骂队员行,说教练也可以,甚至足协主席也行,只要不是足协书记就行。如果国足比赛真没踢好,说明骂的对,可以继续。如果踢好了,没关系,你骂的是下一场,下一场有可能证明你现在骂的有先见之明。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了点,但也能说明国足承载了很多人的情感(背锅)。生活中怕是只有足球,踢的不好,球迷可以随便点评,足协怕是普通球迷能公开评价的最高级别单位了。喷国足,大概率会找到“知己”,还不少,而且可以喷的义正言辞。
有骂就有爱,虽然我骂的少,但难过是不可避免的,唏嘘是常见的,之前大连队解散,苏宁解散,去年广州队解散,跟那些“消失”的队友一样,都是成了大时代下的过客,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说虽然爱,但知道难。第一次认识到中国足球难,是在国外读书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社区女足,当时第一反应,完了,虽然我们的玫瑰还是铿锵的,但凭啥玫瑰就得铿锵,不能娇滴滴的涅。去年假球事件后,看了一些球员的自述和准入情况,就觉得乱糟糟的,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标准去说这件事,难。
跟踢球能连接不同的人一样,看球也可以作为情感纽带,看体育比赛成了我和父母现在共同话语最多的事情。讲人生、事业、生活,父母和自己总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没有对错,总是容易吵架,即便不吵架,可能也难聊到一起,这对于中国孩子,尤其村里出来孩子尤甚。但不是说了吗,体育和艺术无国界,这玩意语言是相同的,甭管中超、英超、西甲、冠军杯,甭管NBA还是CBA,别管他们之前喜欢不喜欢,只要职业化体育,陪着看几场,基本都懂,都上瘾,否则就不是职业化体育了。现在爸妈必看的有五大联赛、NBA、CBA、乒乓球……反正只要是别太冷门,商业化职业化的,直播时间别太晚的,他们都爱看。前两天还陪他们看过超级碗和张伟丽比赛,他们自己也喜欢,毕竟能看懂,说这东西比电视剧和新闻真实点,能给他们找到个爱好,我们有点共同话题,挺好。
人家说足球是社会各方面的缩影,其实作为球迷,足球记忆也是自己人生各方面的缩影,跟谁踢,在哪踢,回忆是苦是甜,跟谁看球,怎么看。足球本质是个娱乐,跟钓鱼盘串没什么区别,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多数人来说,也不是职业,随着年纪的变化,踢球看球都不一样。以前自己踢前锋,什么动作都敢做,拿到球不做两个动作白踢。过人成功叫球星,不成就是球场黑洞。现在逐渐踢后腰,中后卫,拿了球,恨不能一脚出球,怎么简单怎么来,主打安全娱乐出汗,什么变相冲刺,那是年轻人干的事。以前踢球,吃高校周边小饭馆,赛后娱乐拎壶冲,现在球队装备升级,都是正版球衣还有赞助商。以前踢球一周两三场比赛,现在主打跑步,每周一场娱乐局。以前看球,喜欢一帮人聚一起守个小电视,现在喜欢一个人,看着打屏幕,最多和家人一起,以前看足球评足球,现在看足球评价“各方面”……
谢谢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扼杀我的足球爱好,感谢一起踢球看球扯犊子的朋友。
2025-02-15
--
FROM 119.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