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部的叙事总是充满魅力,《赎罪》是小说的名字,也是电影的名字,双关着小女孩用一生对其姐姐塞西莉亚和爱人罗比的赎罪,以及历史对二战si去几十万士兵的赎罪。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英国白崖,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地方。一切的不可得在这里重获了虚幻的圆满:美丽的塞西莉亚和被冤枉的罗比重新复活了,两个人最终走到了天涯海角,而现实里,他们一生唯一可触及的甜蜜,仅仅只有几分钟。
很多人都质疑当事人,也就是作者,最终也不可能对她13岁时所犯的错误指证完成“赎罪”,因为是她直接造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分离与死亡。我却认为她通过写作重构的精神慰藉,是在巨大的现实缺陷下一种无可奈何却又值得正视的东西,错误的是她小时候的幻觉,正确的也是她成年后的幻觉。
写作是基于真实的幻觉,真实不可逃避。战争中几十上百万人负伤与死亡,是悲痛到无可改变的现实。所有艺术的升华都构成精神的赎罪,我们无法得知精神是否能弥补现实,但精神远比现实更顽强,而且罪恶往往源自现实的不可知不可预测,源自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一切罪恶的源头必定是精神性的。
用精神赎罪精神,是一个自洽的闭环,人类的历史就基于这样的闭环。包含生命脆弱与痛觉沉重的现实,被轻盈的精神闭环保护起来。这是上帝的来路,也是人类的出路。
比小女孩更需要赎罪的,是盲目不自知的每一个人,没有人可以义正言辞地说自己无罪,因为每个人都是这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敌意、偏见、阶级、战争……
人的记忆从来不够客观,因此历史也无法真正客观。
13岁的小女孩,从她的视角看到的一切,都是她当时的真实。尽管她的真实中混入了太多偶然、爱恨、偏激、幻觉……但她并没有比其他人罪恶更为深重,她和罗比一样,都是某个意义上的替罪羊。这些人中有性qin的真正罪魁祸首巧克力大亨、有假惺惺为掩盖自愿发生关系这一事实的未成年表姐、有理所应当认为罗比是下贱阶级的庄园女主人(影片似乎暗示了仆人的儿子罗比,生父也许是庄园男主人)。
同一个片段,都被拍摄了两遍。这是人记忆的罗生门,也是历史的罗生门。除了两个悲苦的恋人,只有作者小女孩,承担了罗生门的一切,其他的历史制造者,并没有赎罪的想法。
由此改变命运走向的罗比,和女主塞里西亚,他们爱得非常脆弱。没有任何现实的基础支撑他们的爱,被突然强行分离也许反而让爱变得纯粹和持久起来,他们的命运已经被撕裂,就像战争一旦爆发,就很难逆转。这唯美而不可触及的爱,更进一步反衬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影片唯美的镜头和音乐,总是和最真实血腥的镜头相交织,伤员在临终前回忆自己的爱人,罗比在败血症倒下前一刻,不断闪现在巨幅爱情电影海报和对母亲的幻觉中……
绝望的情绪扩张在每一帧画面中,而谁又可以想象,每一帧镜头又都如诗如画的美。就像13岁的小女孩,本来是最美的年纪,却犯下了潜意识里最深重的罪。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罪,最初的源头是爱。小女孩唯一暗恋过的人,也是罗比。她爱得更为绝望。懵懂的年纪,她看到并误会了姐姐和罗比的亲密,也误读了罗比拿错的信,更误视了表姐被性qin,以为凶手是罗比。
13岁,她开始有了爱,但她不懂人性,她的思维僵硬,她有罪。战争也同样有罪,是否同样是乌合之众的思维,幼稚、僵化与片面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战争?
13岁,她不了解潜意识,正是潜意识里最深的爱,最不被允许的爱,她幻觉了一切,毁掉了一切。战争也毁掉了一切,是否是集体无意识中因爱而生的不安,焦虑与绝望导致了残忍的战争?
13岁的她,在四年后决定面对已经放弃前程的姐姐,以及不得不入狱参战的罗比,陪同他们悲戚的命运,放弃自己的大学与前程。她的赎罪从去当战地护士开始,直到目睹了无数人痛苦的死亡,目睹了真正的罪犯巧克力大亨与表姐宣布结婚,在祈盼再次遇到罗比的一路,得知罗比在敦刻尔克撤退最后一天死于败血症,以及在后方当护士的姐姐在空袭中死于煤气和水管爆裂的地下通道。
然而,《赎罪》这部小说却安排了另一个结局:她去向两个人求原谅,他们把她狠狠骂了一顿。这是她可以想到最好的结局。
在白崖的尽头,那里有对爱的宽恕。
用精神救赎精神,当现实的一切沉重到不可逆,在天涯海角,还有这唯一赎罪的道路。
--
修改:fushia FROM 218.244.15.*
FROM 218.2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