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感觉自己有些分裂
挺好的,如果家人能包容你的话。
你可以和他们谈一谈,没啥大不了。
没必要总戴着面具生活。
【 在 ifhnp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工作时,同事面前,冷静、客观,逻辑分析能力强,泰山崩于前色不变。
: 回家秒变小孩,智商降低,说话不过脑子,还容易因为一句话心情极差,哭一晚上。
: 如何能统一一下?感觉这样对家人很不公平。
--
FROM 110.87.28.*
每个成年人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能要求他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管对方
是自己的父母还是子女。
我们很难改变父母,所以,该生气就生气,该发火就发火,没什么问题。
【 在 ifhnp (ifhnp)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从小带过来的情绪吧。从我记忆中其他们就这样,所有的交流都是他们为主,我承担了他们许多的情绪和抱怨。
: 现在我已经完全没耐心听了,不过也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哪怕假装一下。
--
FROM 101.240.107.*
看起来好像回到家里,与童年相似的环境——主要指父母的心理状态、语言(包括用词、语调和内在隐含的含义等)和非言语信息(表情、身体姿态等),是你熟悉、但隐含着痛苦体验的信息,更容易激活你的创痛的感受
母亲的焦虑促使她(通过对你的行为进行否定)要求你按照她的方式生活:这是控制的表现
父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关注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看不到你的不耐烦:这是忽略的表现
忽略和控制常常发生在家庭中,对儿童的影响越早,创痛就越无法言说,而被储存在身体记忆中。
比如:当你听到母亲唠叨“骑自行车容易被撞死”时,可能你瞬间的(身体)反应是烦躁、甚至崩溃,却无法用平和的语言反驳她的话是荒谬的。这会显得你“智商降低”“说话不过脑子”,这是正常的,通常情绪主导时,智力活动就会被压制。
但你说你在工作场合就可以隔离这些创痛反应,哪怕老板“狂嚎”,你也没什么感觉,“泰山崩于前色不变”。那可能说明虽然在成长中有忽略和控制发生,但你的天生气质和父母给予的其他的良好照顾,让你的自我功能发展得很好,情绪在可控的范围内,容易适应其他场合。
所以可能问题就聚焦在“童年的环境”上:就如同你所知的那样,分开住就能有效地避免创痛体验被激活。但矛盾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环境,甚至有必要跟环境在一起(从共生走向分离,是另外一个更深的议题)
那先处理当下的议题。越早期的创痛越不容易被处理,但对自我功能很好的人来说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提供一个简洁的处理方法(不一定适合或有用)是从身体入手:通过关注在创痛体验被激活那一刻的身体感受,将感受和情绪分离。
比如,当听到妈妈某句话让你崩溃时(可以通过想象体验崩溃的感觉),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扫描你的身体,看看哪里最不舒服(通常可能是胃、前胸、肩膀、后背或腰部,也有可能是肚子、头部、后脑、牙齿、手、脚趾等),关注点一直放在不舒服的位置上,调整呼吸频率,深深吸慢慢呼,直到不舒服的感觉变得可以耐受或完全消除。
关注即消解,反复关注,积累消解。
这样做打破身体感受与(烦躁、崩溃、暴怒)情绪之间的自动关联,反复练习(通过回想体验练习,慢慢过渡到听妈妈说话时进入练习),使得身体记忆慢慢不能够激起情绪,在情绪可控的状态下,理智自然就回来了。
【 在 ifhnp 的大作中提到: 】
: 见我上一个帖子的回复,就是这样一些日常的事。
: 总之我觉得和父母没法交流。我妈就是天天焦虑,我出门骑车她会按时我每天世界上多少人出门会被车撞死。或者我买个东西,她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有更便宜的,我为什么买的不是最便宜的。
: 我爸就是生活在他自己的互联网上,每天看新闻,看各种网评,好像对家里的日常生活都置身事外。
: ...................
--
修改:psycholo FROM 124.65.8.*
FROM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