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十大离了一次又想离的帖子,我就想到了“命运”这个话题。按“常理”来说,有过一次婚姻经历的人,应该不至于再犯低级错误了吧?但这次,事实呈现出来的却不是这样的。背后就是命运在“作祟”。
我指的不是迷信说法所说的那种命运。用到恋爱、婚姻这件事情上的话,我指的是:我们会跟具有哪些特征的人恋爱、结婚是由命运决定的。而且,这个命运的脚本在我们6、7岁时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有人可能会想到“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跟一个人交往时,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个人在性格方面的很多特征。所以性格虽然相对稳定,但其实是一类非常表面化的特征,远远不具备决定命运的力量。
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情结(complex)”。
通俗地说,情结就是潜意识中由相互关联的一类情绪、情感、记忆等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结构。情结中所包含的情绪、情感是非常强烈的。情结的核心往往是一个或一组心理创伤和创伤体验(多数情况下,创伤并不是由短时间内的强刺激形成的)。
与情结的内容有关联的现实情境会把这个情结激活。由于情结包含着强烈的情绪、情感内容,所以当情结激活时,人就会“失去理智”,其行为会被情结(情绪情感)所支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件谋杀案很容易在凶犯心中形成一个情结,所有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的突然呈现,都有可能激发这个情结,导致凶犯惊慌不已。比如,作案时间、地点、凶器、被害人的照片、衣着特征,等等。早年就常有法官请荣格用这种方法对嫌疑人进行“测谎”。
再比如,胖子怕说胖、瘦子怕说瘦,身体方面的一些特征往往会形成一个人或大或小的情结。
有一些种类的情结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小王子情结(也叫永恒青少年情结),灰姑娘情结(青年女性想自立同时又想依赖的情结)。有小王子情结的人就不愿意成熟、长大,有灰姑娘情结的人就比较倾向于依赖他人。
被人们研究得最广泛、也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婚恋行为的情结,恐怕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了(恋父/恋母情结)。在婚恋行为中,这一情结会驱动我们去寻找那些“理想父/母”作为配偶。
由于乱伦焦虑的问题,自我觉察能力不够的普通人不容易反观到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不过如果去留意观察的话,我们还是有机会在别人——比如表兄弟、表姐妹等身上观察到一些:在性格甚至身材、长相方面,有些人的配偶与其异性父母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当然也有的人,配偶与其异性父母有着截然相反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直观地理解这种现象:关于婚姻,我们从小到大所能观察到的最详细的模板就是我们父母的婚姻,我们没有见过其他的婚姻模式,出于安全感的原因,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与父母类似的婚姻模式、选择与异性父母相似的人结婚,或者对父母模式中的不足进行改造、选择与异性父母性格相反的人结婚。
不论民族、种族、文化背景如何,俄狄浦斯情结在全人类中都是广泛存在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和神话、童话都在描述这一情结。比如,白雪公主、哪吒闹海、薛仁贵与儿子薛丁山的故事。
要想改变命运、较少地被情结左右,唯一的途径就是看清和化解相关的情结。
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其实是在借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讲命运的问题。作者索福克勒斯在老年时写了这部剧的下半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在下半部中,自己刺瞎了双眼的俄狄浦斯通过“心眼”看清并最终化解了情结,改变了自己与女儿的命运。
最后说说“妈宝男”。俄狄浦斯情结对应于个体心理发展中大约3~6岁这个时期。“妈宝男”其实还没有怎么发展到俄狄浦斯期,而是更多地残留了1岁左右时的心理特征,所以其心态是比较不成熟的。
--
FROM 101.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