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讨论有一个前提: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中重度抑郁症、精神病性的精
神障碍等,用药物等生理疗法是必需的,否则人可能会崩溃、自杀,其他再好的措施
也都没有用武之地了。
要讨论用药问题,就不能不去了解一下精神科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我并没有真
正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只是上网查了一下。我觉得下面两个链接讲得还比较
明白,大家也可以自己多搜集些这方面的知识。
抗抑郁症药物原理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79063(推荐2020.1.25的那篇更新)
转帖:三种快乐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_weixin_30315723的博客-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315723/article/details/95177983
然后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注意,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权威出处。
简短地说,目前的科学研究给出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人体内会产生一些使人“
快乐”的特定物质,这些物质浓度高时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和认知,浓度低则
产生消极情绪感受和认知;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这些物质的消耗来间接提高其浓度、或
以其他方式直接提高其浓度,来使人维持积极的情绪感受和认知。
其实,我们可以把“快乐”物质浓度的变化和情绪感受的变化看做是同一件事情
,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就像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圆,可以用圆心、半径来描述
,也可以用方程(解析几何)来描述,还可以直接画一个圆来描述:都是圆。
虽然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描述还是使我们极大地增进了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非常有意义。
再来说说药物的局限性。副作用的问题就不说了,我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我认为,最重要的局限在于,科学还远没有从生化层面弄清楚“快乐”物质浓度
变化(即情绪变化)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机制。比如,科学只是说,摄入某些物质、
晒太阳、运动等可以影响“快乐”物质的浓度。但现实的情况是,人在短短的几秒钟
内就可以突然产生强烈的情绪起伏,比如勃然大怒,比如惊恐发作,等等。显然,这
时人体内的相关物质浓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科学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种变化是如
何产生的。
所以,目前的精神科药物还不能从病因入手来解决问题,而只是头痛医头地直接
改变“快乐”物质浓度。
对于人的情绪问题,我认可的各种理论的理解——不管是一些人认为的科学也好、
不科学也好,至少有三大方面。
生理方面。首先是遗传基因方面的因素,我认为这是生理方面最重要的因素。可
能是特定的基因使得某些人“快乐”物质的基础制造水平就是偏低的。然后是饮食、
运动、光照等因素,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社会方面。主要是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比如,一个人天天挨骂的话肯定不容易
一直保持乐观情绪。不过,人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同样会影响人际关系和生活事件,
两者有很强的交互作用。
心理方面。主要是认知,其核心是记忆。认知疗法强调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的
关键作用,这方面我是认可的。不过,认知疗法中所说的认知、记忆,一般是指
以语言、符号(比如文字)、抽象逻辑的形式运行的认知、存储的记忆。而我这里指
的是所有形式的认知、记忆,既包括语言、符号等抽象形式,也包括图像、声音、气
味等形象记忆内容。
比如,人的潜意识活动主要就是以图像、声音等非逻辑的、形象化的方式运行的,
尤其是熟练掌握语言(比如5岁)之前的儿童,更是如此。习惯了逻辑思维的成年人
很难记起自己5岁前发生的事情,因为那时的记忆不是以现在所熟悉的方式(语言、
符号)存储的,很难调取出来。
越早期形成的记忆、认知,对人的影响越深刻、深远、难以改变。如果一个人的
早期生活中有很多恐惧情绪,这些恐惧就会以具体感受的形式存储在他的早期记忆中
。记忆不会消失,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记忆经常会以情绪感受的形式直接浮现出来
。由于他无法以理智的方式记起这些感受,所以他会体验到毫无缘由的恐惧或焦虑。
也许他会做外归因,认为是外部事件让自己恐惧,但这种错误的归因并不能彻底解决
问题。其他的早期经验,无论积极的、消极的,也都会以感受的、形象的形式存储下
来,给人的一生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药物能不能改变认知、改变记忆?显然是可以的。药物能让人快乐,人在快乐的
时候会偏向于从积极的一面看事物。但是,这种认知、记忆显然是比较表层的,很难
与早期形成的那些深层认知、记忆相对抗。所以,一个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对健康、
只是暂时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浅层的心理问题时,药物是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
深层心理结构问题就比较大,药物就只是治标不治本了。
只不过,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能治标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
FROM 101.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