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何总有想取悦他人的心理
让他人失望或不满意,对你来讲具有威胁性
这种特定的不安全感意识层面解释不了,应该是潜意识里的
潜意识是经历和体验写就的,可能是在你小时候或成长过程中遭遇过较为长期的忽视、指责。忽视和指责的程度不一定很强,有些可能是很轻微的,但敏感的孩子也容易受影响
如何保持心理(在这方面)的强大?那就需要处理潜意识里留存的影响。简单来说,要把潜意识意识化,获得修正性的体验
【 在 xsw23 的大作中提到: 】
: 譬如在商场,有时觉得人家热情的推销,就觉得不买不好意思,有时表示不买后,售货员表现出不高兴,自己就会更不好意思,好像犯了什么错似的,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
: 其实事后想想,购买与否是自己的自由,干嘛总想取悦他人呢。怎么能保持心理的强大,不受他人语言或态度的影响呢?
--
FROM 124.65.9.*
确实用术语不容易理解,sorry
楼上有位咨询师解释得满清晰的,就是说,当你现在体验到不舒服的时候,找找历史经验里让你同样不舒服的记忆,体会那个时候你的感受(可能主要是担心和害怕),这个过程就是尝试着把潜意识里的担心和害怕找出来,可能你就能理解当你走进商场之后的一系列感受和反应了。因为你已经长大,远离了曾经经历的场景,那个场景不再会伤害你了,你见到的商场工作人员的失望跟你没关系,你可能就能摆脱现在的困扰
关于修正性的体验,我解释一下:
当你看到用术语的回复时,你可能感觉“这说的是个啥啊,看不懂”,但你的回复是“天,专业,请指教”,这显然是在取悦我这个回帖者
我猜可能你觉得如果直接说“这说的是个啥啊,看不懂”,担心会让我不高兴
这时候如果我看到你取悦我我很开心,说"谢谢你",那么就会让你相信取悦是对的,你就会坚持重复取悦的模式(那个模式让你不得罪人,感觉安全)
但我看到你在取悦我,理解你是在担心我不高兴,我就和你说这件事,并且诚恳地告诉你我用术语回帖不合适,sorry,那么,你可能会体验到你不取悦我也是可以的。
这就是新的体验
新体验的重复累积,慢慢就会改变人之前的模式
【 在 xsw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但感觉您说的太专业了!
: "要把潜意识意识化,获得修正性的体验",这个表达太学术化了,没理解意思。以后要刻意注意一下,不要让别人的情绪或语言影响自己,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还请指教
:
--
修改:psycholo FROM 124.65.9.*
FROM 124.65.9.*
哈哈,我上面补充了“人话”
【 在 bgragon82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人话
: :
--
FROM 124.65.9.*
术业有专攻,心理医生是在心理方面有专业性
心理医生帮助当事人的根本原理,主要在于当事人有解决TA自己问题的意愿、能力和资源,心理医生起辅助作用,帮助当事人梳理、发现和挖掘TA自己的那些能力、使用那些资源解决问题
所谓“读心术”,这不是心理工作者的优势,因为是你告诉了我那些信息,我才能猜到一些。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就没有“读心术”了
【 在 xsw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看您的回帖,确实有一种好似被窥探内心的感觉,过民主生活会时一直被要求“红脸出汗”,估计真正的出汗也莫过如此,不知这算不算“读心术”!
: 不过说实话,不管是您的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让我认识到我在心理认知上的差距,这个感谢不仅仅是取悦,确实是由衷的感受。
: 不管怎样,现在我认识到,现代人就像感冒发烧觉得有必要去医院看大夫一样,因为心理去看心理医生真的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必要的,专业人士在心理认知上的能力范围确实优于非专业的人
: ...................
--
FROM 124.65.9.*
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说清楚,我试着说一下我的理解。
就像你说的,情商高的人说话注意分寸、让人舒服,他们可能说话很友善、很顾及别人的感受、可能有幽默和自嘲、能用让人不尴尬的方式化解尴尬氛围等等。
你猜测他们这样做会不会有取悦他人的倾向?
我想一般是没有取悦的,因为通常他们跟人说话时,并没有“站在自身立场”
不是他们没有立场,而是他们超越立场
既不站自身立场,也不站对方立场
立场这个东西,相对比较原则和底线,不同立场碰撞起来,不容易妥协,反而容易引发攻击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情商高的人能够超越立场?
我想可能与一个重要的心理能力有关:心智化能力
有心智化能力的人,他们有自身的立场,同时,也能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立场
他人立场与自己立场的差异,不会带给他不舒服的感觉,他能够接纳这种差异,他没有消灭差异的愿望
所以当他们发现立场之争很是没意义的时候,他们就倾向于超越立场去说话
他们总是把话题导向让双方(还包括双方之外的其他人)都舒服的方向,也会使用轻松的方式,比如幽默、自嘲去化解尴尬
典型的例子比如黄渤在金马奖颁奖典礼被蔡康永攻击“这不是你家,这是我家”,黄渤没有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我是客人,原道而来,应被尊重,不被攻击”之类的立场,而是超越立场,幽默调侃对方造型 “只见过人骑马,没见过马骑人”。
你能发现,黄渤的处理,并没有任何取悦对方的味道,反而让所有观众都觉得很舒服,大家喜欢他并且也尊重他
相反的例子比如水木十大的帖子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为一个主题吵几百楼,他们似乎很难从对方捍卫自己立场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对方的立场需要被尊重,可以不认同他,但也不必白费口水试图说服他。
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世界,心智化能力显得很重要
也因为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心智化能力,所以高情商的人总是少数
【 在 xsw23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个疑问,就是我们说某人情商高,总会说,与他说话让人感觉很舒服。
: 那么那人在说话时肯定注意分寸,站在其自身立场,也许他就有取悦他人的倾向,但是,我们会认为那人情商高。而对那些说话只顾自身感受、只顾自己舒服、也许经常怼人的人,会认为其情商低,不成熟。
: 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 ...................
--
FROM 124.65.9.*
这可能是因为你跟亲人在心理上的分离不够,表现出来就是你需要对亲人的情绪负责
可以试试正念,简单操作比如:在安静独立的空间中坐好,闭上眼睛慢呼慢吸,直到思绪完全平静下来(平静思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身体扫描,想象一束光从头到脚一点点扫描过身体的每个部位;比如观察房间中的每个物件的每个细节)。在思绪平静的情况下,把思维聚焦到让你承受不住的感觉中,平静地去看看是什么让你承受不住,那些对你意味着什么,与以往哪些经历有关联,回到以往的经历中,重新体验当时的感觉,如果让你重新作出应对你会怎么做
试试看,可能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
【 在 ifhnp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太重要了。我就承受不住,怕别人不高兴,当然主要是亲人,陌生人和同事我都不太在意。不知道怎么办。
: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关键时刻是对方不高兴的时候你就承受不住了,所以你要是能承受住对方不高兴的时候,就无所谓讨好不讨好了。
: ....................
--
FROM 120.244.142.*
正念属于自我修行,持续修行通常心灵上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不过顿悟可能很需要机缘。很多人修行始终不能深度领悟,解决现实问题就不那么立竿见影
若想更快地解决问题,心理治疗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心理疗法中,经典精神分析更接近引领顿悟,人本主义更能帮助发展领悟能力,认知行为在操作层面上更立竿见影,后现代更多给人以积极力量和希望感。可以参考一下相关的材料
【 在 ifhnp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我觉得很有道理,除了父母和配偶,我好像还真的不太对情绪敏感。
: 冥想我几乎每天都做,有很大帮助,但是觉得还是任重道远。
: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
--
FROM 120.244.142.*
可以通过正念获得领悟,也可以在心理咨询中通过面质、解释等技术获得
【 在 mercyru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把潜意识意识化呢?
--
FROM 124.65.9.*
是的,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利益。所有行为的功能都是创造/维护自己利益
未必是取悦,而是营造友好氛围的愿望和能力
【 在 mercyru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情商高的人是在保护好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下再去那样做,有自我的情况下,所以才有效果。没有保持好自己,没有自我,自己都死掉了,再去保持别人那么反而适得其反。不信看看,身边情商高的人都会拒绝,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遇见欺辱也会反抗,不会是老好人,所以也没人敢欺负。在这种基础上,再去取悦他人,就会良性循环。
--
FROM 124.65.9.*
是啊,心智化状态下更容易理解他人嫉妒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自己的局限),允许他人的嫉妒,但同时表明不允许对方将嫉妒行动化的态度
让对方在嫉妒的时候感觉舒服,也是在化解可能的由于嫉妒而来的伤害
【 在 mercyru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能否理解为情商高的,善于承认人性,尊重人性。。。比如我对于嫉妒我s的就很讨厌,甚至不想搭理,然而我发现情商高的对这种人就很无所谓,但是人家心理都知道。或者简单说就是,让自己舒服,也能让别人舒服。
--
FROM 12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