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
知道父母向你投射了什么,知道你的哪些部分不是你自己生命所愿的,选择是否和他们分离
【 在 ashyg 的大作中提到: 】
: 知道又如何呢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FROM 124.65.8.*
就像几乎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一样,人们通常也没办法改变他人的评价和行动
同样的,就像了解父母投射了什么和自己接收了哪些东西一样,在遭遇“指责”“否定”时,也可以看看自己接收了哪些信息,以及思考是否有可能有自己理解之外的其他含义
遭遇往往很难避免,如果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感觉从何而来、有什么意义,可能可以帮助自己免于受伤
【 在 ashy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才是专业人士 总有圣母婊 粉逗比 上来就指责别人 否定别人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FROM 124.65.8.*
人的后天心理功能发展不是线性的,最初的心理内部工作模型是在0-6岁搭建了基本的公式、框架并填充了绝大部分内容,而更主要的与人际关系相关的依恋模式在3岁前甚至1岁前就形成了,并且有68%-80%的可能性在成年后保持一致的模式(这还是剔除了童年创伤影响的数据,如果经历创伤,不安全依恋的一致性比例会更高)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体现在遗传和后天行为稳定性方面。人的心理能力受先天基因影响的部分主要来自父母遗传,而后天也往往被父母行为稳定、一致地养育到成年
虽然现代的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终身发展的,但就像身体一样,成年之前的发育有着压倒性的决定意义
心理工作模型以潜意识的形式在后台运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人的行为,最常见的“强迫性重复”,人会重复自己的命运、重复得到想要或不想要的结果,就是工作模型稳定运行的结果。
因为潜意识通常是无法为人所知的,所以普通人很难通过有意识的改变去修改心理工作模型,就像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用户,只能在搭载的操作系统之上运行应用,却很难通过前台去修改后台的操作系统。后台的调整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当然只是类比,人与机器并不相同,随着年龄增长心理能力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也有心理的复原力。而心理的复原能力是心理治疗之所以能够起效的生理基础)
【 在 Infinite469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觉得,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确实会影响。等大了明白事理了,还说自己会被影响,就奇怪了。甚至对于童年来说,我觉得也没有那么影响深刻,人的成长和变化是很大的,童年才几年?人生几十年呢。
: 发自「今日水木 on ELE-AL00」
--
FROM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