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体表象的新的认识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六)自体表象与认同v1.0》里提到过自体表象这个概念,当时认为自体表象是APM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回头看这篇文章,这里写的有些含糊,其实现在想来,当时是因为确实没有想清楚。
最近自体表象这个念头又萦绕在我脑海了又一个多月了,对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今天特地来重提这个概念,除了纠正之前的想法,更是觉得自体表象是一个对个体而言很重要的概念,需要展开来说说。
自体表象并不是APM的一部分
APM的一个特色就是,其中所存储的模型,都能够很好地反应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的。之前我认为自体表象是个体在APM内的一个特殊的模型。
但后来想来,自体表象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该个体的客观人格,许多令该个体无法接受的自身缺点、令自身焦虑的人格成分,在自体表象上是看不到的。比如说自卑的人,他自身有可能是感觉良好的,自认为别人不懂自己。
所以说自体表象是一个存在于前意识到意识层面中的,一个自身的连续的、形象化的、内在模型,是一个自己认可的、可以接受的自己的形象模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不是APM的一部分,是带有情绪化色彩的,有选择的一个形象;然而现实中自身的不足、无法接受的内容,是无法存在于自体表象中的,这些内容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
所以说自体表象也有防御机制的功能。
图片
这是女孩子们的自体表象吗?:)
再谈自体表象与人格的关系
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关于自体表象和人格的关系,还是基本正确的。
自体表象对个体的行为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自体表象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特定形象的人,他的外在也会表现的比较贴近这个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且由于人格/自体表象的连续性,所以,在大部分的时候,自体表象和人格是基本重合的。
但当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形象、行为、或焦虑场景出现,也就是自己一直压抑、但在特定场合暴露出来的一面,这也属于人格的一部分,但并不难成为自体表象的一部分,因为自身无法接纳这些内容。这时候,人格和自体表象就出现了分歧。
比如说一个自称斯文的人突然暴怒;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现实中却不被青睐的事实,都属于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个体会通过压抑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对抗这样的焦虑。
自体表象与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一个我们常常听说的概念,是心灵鸡汤里的常用词,但却是一个不好理解的概念,经常会看到有人在问,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有了自体表象这个概念,就比较好理解自我接纳了。
比如说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头顶的地中海是一个他无法接受的现实,他大部分时候都在忽视这个现实,以维持自己头发还不那么少的假象。也就是说他做不到自我接纳,不允许“自己秃顶了”这个意念进入他的意识中。
那自我接纳,其实就是要求个体能够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所处的现实状况,并承认接纳这个现实,能够让这个意念进入自己的意识中,能够坦然地说出来,“我已经秃顶了”,“我是一个秃顶的中年人”,甚至是在面对更多的人的时候,也能坦然地说出来,就是做到了自我接纳。
自体表象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将自体表象理论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需要来访者有着较好的现实检验能力和反思能力,也需要与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在以上的基础上,可以与来访者聚焦讨论最近的一次让他感觉难堪、焦虑、失望的一件事。这可能会引起来访者的焦虑,而回避讨论、或转移话题。
这时要提醒或面质来访者,在回避这个话题,让来访者回到话题当中来。
然后让来访者描述出自己在最后这次事件发生当时的自我外在形象是什么。可以用几个简短的形容词来描述当时自己的形象。同时也要描述当时自己的内在感受。
比如说一个案例,他在领导面前汇报工作之前会过于焦虑,他描述自己的当时的形象,是一个表现很差、会出丑的人。他自己感觉会有人责难和挑剔他。因而感到焦虑和无法忍受。
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感受描述的足够清晰的情况下,接下来,再尝试去描述一下,自己平时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同样可以使用一些简捷的形容词来予以描述。这里所描述出来的形象,其实就是自体表象。
上述案例中的来访者,描述平时的自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能力很强的人。
很明显,“表现很差、会出丑”和“聪明能干,能力很强”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这里“表现很差、会出丑”其实是这个来访者内在的一个被压抑的独立的一个自体表象碎片,也就是在特定关系中(面对权威的人),自己的特定形象。因为被压抑,所以没有整合到自体表象中。这里暗示在面对一个权威的人,他有一定的情绪积压。相反,他的客体表象是在努力使自己的内在保持平静和不焦虑。
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情绪宣泄一直都是在做实质处理之前的一步,在上面说的案例中也是如此,如果有明显的情绪积压,那么要先处理情绪。
处理情绪之后,要让来访者描述一下自己的现实中的自己的形象,这实际上是要来访者能够排除情绪,看到客观真实的自己。
上述案例中的来访者,后来描述说,自己其实确实是一个能力还不错的人,工作成绩显著,能搞定复杂的问题,善于思考。
这时,要鼓励来访者努力去接纳真实的自己,自己不一定如自体表象中那样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确实是一个能力不错的人,鼓励他接纳自己的不足,但也要认可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的自我形象和现实表现保持一致,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将自体表象与人格保持尽可能小的差异,才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表征。
作者:米锋 (公众号:思想的熊, vx: deep_ego)
十四年经验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
心理卫生协会总会会员
--
FROM 123.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