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记录一下抑郁的历程,求医及自救
谢谢建议,接受服药这个周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备选项。
近几天觉得对于食物丧失了欲望,以前醉心于美食,这几天即使对以前钟爱的山姆的雪花牛排也没有任何欲望,食物可能成了维持生理机能的必需,有点强迫的意思。这也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一个现象。
而目前给自己的底线是如果抑郁的状态超过半天,持续时间超过四天,就开始接受药物介入。。。。
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到,即使来到我也坦然接受。
【 在 Hogg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躯体化比较明显,而且持续时间长的话,还是服药缓解一下,等状态好了再说。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113.104.238.214
早晨跑了个半马,状态呢因为运动的刺激还不至于太低落,也才能写下帖子的话,希望能给相似情况的童鞋做个参考,运动是提高状态非常不错的手段,但最好是群体运动,下一步如果有机会尝试一下力量训练,找个健身房私教可能会多一点交流,丰富一下现在单纯的跑步、游泳的锻炼。这是后话。
昨晚我爱人在微信给我留言“我们离婚吧”。。。。我没有回复,也不知道怎么回复,有时候想如果离婚可以给她和孩子幸福的话,我净身出户都愿意。
如果真走到离婚这一步,很大一部分责任在我,抑郁状态里非常不愿意说话,可能在亲近人眼里是无法接受的,她总结为我骨子里男人对女人的极端的傲慢和蔑视。于是在每一句交流里面我都能体会到她指责、抱怨的味道。
但我也实在接受不了她持续在参加的一些培训课程,从早期的家排,到后面有些课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嚎啕大哭发泄,孩子有些害怕去敲门,开门后和颜悦色说没事只是小时候的那个小孩在发泄, 原谅我的愚钝,我无法体会,也无法不受影响。再到后面的佛法、金刚智慧。。。。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观念上我们会渐行渐远。
--
FROM 113.104.238.214
我没有给我爱人说过,也不知道她是否觉察。
你分析的很对,可能我属于那种隐忍能力比较强的那类,说不上是好事情,也说不上是坏事情。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她知道你抑郁吗?
: 我能看得出来的是你对药物的信任度真的好低,食欲这样的生理机能丧失才能让你考虑药物。在此之前的程度轻一点的时候,表现为不愿意说话,没有活力等等,好像你都是宁愿忍耐度过。
: 你对外界的警惕性好高。
: ...................
--
FROM 116.6.47.131
借口陪小的外出度假,另外一个侧面是逃避压抑的氛围,而她又是几天的培训课程。 开车的路上觉得心情放飞了好多,跟小的说说笑笑,我半开玩笑说,爸爸最近生了点病可能不舒服的时候会影响情绪,可能一不小心会影响你,我们之间约定个咒语,当你觉得我对你发火的时候,你给我念个咒语提醒我好不好? 他在后座认真可劲地想,有时候想起一个自己都哈哈大笑,最后终于达成一个“绿树成荫,不要生气”,可能是车开到度假区突然就有了这个创意。
--
FROM 116.6.47.131
感谢建议
我可能要做很大的心理建设开口和爱人好好谈一下。自问我的心里畏惧是什么,可能就是她的不认可。
十几年前读博的时候面临经济和学业压力也曾抑郁过,严重的时候在通勤的公交上经常冒出自杀的念头,但想想才2岁的老大还是不舍,也慢慢熬过来了。也可能那时候对于爱人的交流更多倾向于抱怨和指责的偏激反应,也带来总想着隐忍和逃避的模式吧。 我猜想目前我最大的障碍可能是如何打破这种模式。
【 在 ydyky 的大作中提到: 】
: 抱歉不小心没写完就发出去了,只好另起一贴继续说说我的意见,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既然已经想好了承担起这个重任,那就看怎么落地。
: 我觉得主要就从基础和方式两方面来说吧。
: 1、既然长跑对自己是个很好的正向激励,那就继续,我也是长跑近30年、跑马十多年,我想告诉你的是相信它带给你的力量、意志超出你想象!所以如果想想你们仨还有多么漫长的人生路要走,想想孩子以后的人生怎么办,你就会充满力量!
: ...................
--
FROM 116.6.47.131
其实心里还是很抗拒抑郁的,也不希望给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这也是为什么去求医时很反感医生十几分钟就给自己贴个标签的模式。但是,当自己沉溺在这种压抑的情绪太久又无法找到有效的拜托途径的时候,尤其是时常出现一些生理的反应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正视和接纳自己有抑郁症或者哪怕接受自己在抑郁状态的事实。。。。 寻求帮助可能是很理想的突破口,我也猜想有不少会无力寻求帮助
--
FROM 116.6.47.131
最好医生复诊
【 在 williamshin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吃了国产的药,好像心率有点快,有点慌。不确定还有更适合的没。
--
FROM 113.116.40.21
中秋三天假期带老二外出骑行、游泳,抑郁烟消云散,怀疑此前是不是只是抑郁状态而不是抑郁症,我倒不纠结在给自己如何贴及贴个什么样的标签,也不纠结要不要药物介入上,顺其自然吧。近期看版友介绍的书,岛上书店、高兴死了,也开始看心理学大师埃利斯的书,发现自己还是可以专注读书,没有阅读障碍,可喜可贺。也看油管和B站的关于抑郁的视频,也算是对自己的状态多些了解和认知。
--
FROM 113.116.40.21
感谢你的深度分析,对我的自我认知会有些启发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状态很困惑,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感觉有多么的依赖,只是尽力去尽作为儿女的孝心,每年回去陪他们过春节,夏天回去探望一次,中间不时的电话问候,也包括生病的时候求医诊治,病危前的陪伴。但当一切都失去后,这些牵挂好像也都消失了,加上生活中的复杂因素结合在一起,可能激发了自己抑郁的情绪和随之产生的孤单的感觉。这种感觉希望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才好。
现在对于标签或者药物也没有过多的排斥,我认可我的状态,也给自己设定了求助药物的情景门槛,
10.1假期前后感觉状态比之前好转不少,可能是持续的跑步、游泳和陪孩子,没空让自己陷入情绪里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个月跑200km的毅力真的好强了,不跑步的人可能很难体验200km有多难
: 可以说明你从身体到心理上,都是很有力量的
: 所以当看你说,你陷入抑郁时什么都不想动,就显得有点突兀和奇怪
: ...................
--
FROM 113.116.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