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又读到一段心理鸡汤
我的理解,自信的基础并不是对自我的认知,而是对他人的认知。如果对他人的存在本身有一种深层的爱,看待他人不因为外表地位等评价贵贱,对不同的人生选择带有好奇和尊重,那么才能对自己的不同状态都做到自信和接纳。条件好而自信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因为总有更好的人,自己现在的好也必然会盛极而衰。真正的自信是一种广阔的世界观,和豁达的价值观,是基于对生命本身价值的信心而能欣赏生命各种无常变化。
【 在 lichi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自信、自我价值不建立在这些东西上面,又能建立在什么上呢?
--
FROM 115.171.21.*
专注当下并不意味着每个当下都会感觉良好。专注当下就包括要接受难过的体验,因为难过是生命必然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专注当下,难过都无法避免。专注当下会让你充分体验难过本身,而不是在难过时排斥难过,设法摆脱难过,又在事情过去后反复回想咀嚼难过。被领导骂已经发生了,那就专注体会委屈和愤怒的情绪,观察身体头脑的感觉,思考要如何回应,如何解决困境。不专注当下就是心想我今天就不该来,刚才不该说那句话,sb领导凭什么骂我,要不是为了钱我抽你信不信,领导生气下次提拔又没我了…这些想法只会让负面情绪变得更多,等于领导扔了根火柴,而自己的想法把火焰变成燎原之势,扩大伤害的已经不是当下发生的事,而是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
【 在 www1366 的大作中提到: 】
: 专注当下也是胡扯的鸡汤,
: 如果是你死了,或者天天在寺庙了做和尚敲木鱼倒是可以做到,
: 现实中,被各种领导拎起来骂的狗血喷头,把你做的不行的报告摔在你面前大骂你,
: ...................
--
FROM 115.171.21.*
人际关系的反馈必然会影响自我的形成,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是人际反馈的一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一部分。同样一对父母生的孩子,完全可能有的自信有的自卑,除了父母偏心以外,不同孩子加工外界反馈的方式不同,更决定了他们个性的差异。所以一个人其实是有能力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可以推翻以往外界的评价,自己肯定自己的可爱和能力。这不是自欺欺人,现实里对同一个人或现象,不同人的评价总是不同的,比如毛主席就有无数种评价,都有道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做最支持自己、给自己最多信心的那个人,从而越来越自信。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或者探讨的问题。
: 自信不建立在外在外在的事物上,那么建立在哪呢?
: 个人认为,人的自信是通过外在的行为、反馈等对自我产生一个认知,比如通过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形成对自我的认知:“我是可爱的”,通过对做事的过程、结果得出“我是有能力的”,然后自信建立在这些对自我的认知上。外在的事物是可变的、不可掌控的,但对自我的认知是稳定的、可掌控的。
: ...................
--
FROM 115.171.21.*
以社会标准为标准是不成熟的,也必然会导致痛苦。六十年前解放军最自信,五十年前工人最自信,四十年前大学生最自信,三十年前卖茶蛋的比搞导弹的自信,但对于具体的人不可能每十年变一种身份或能力。同一个时期,那些名人从炙手可热到人人喊打,可能也只是一个新闻的事。自信建立在外界评价上会每天都如履薄冰,也永远众口难调。坚持追求自己真正想追求的,重视建议,轻视评价,才不会患得患失。
【 在 qinlinlinq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追求不一样角度就不一样,但个人认为,鸡汤只是鸡汤,是在你低落的时候给你一点安慰罢了,靠鸡汤活着并不现实,当你醒了,面对这个社会,这些东西还是会成为评判的标准,因为现在大部分人追求的也还都是这些,用这些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当然一个人内心的充实也很重要,但多少人能做到内心的充实而让自己自信起来
:
:
--
FROM 115.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