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如何与比较差的家人相处?
自己想好了,承担后果就行
人家想好了,咱们菏泽据,不和就散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 不对 没有定义。
: 线是弹性的。小孩下雨后故意踩水,有的父母说孩子好快乐,有的父母说一会儿脚凉,发烧了吃药,不发烧要洗鞋。没有对不对。
: 线划多远而已。
: ...................
--
FROM 221.238.245.*
做好自己那部分就行,不用介意家人的反应,在能力范围内善待他们,需要先提高自己的内心的力量。
--
FROM 58.247.76.*
正如主贴所说,与外人相处无所谓,但与家人相处,心理上的疏远并不是好的策略,显然疏远本身就足以制造很多问题
所以第二种方法看起来避免情绪激化,但也许只是让情绪转为暗流涌动而已
第一种方法里则包含了更多对解决方法有帮助的信息:它有评判和控制意味,对“比较差的”家人“指出不对”“教正确的”,听起来很有压迫感,容易激起情绪,就连“脾气好的也有暴躁的时候”,可见压迫感很强了。
所以,降低压迫感,减少情绪的激起,可能更需要的是对那个“评判”“控制”他人的愿望进行工作。比如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家人的“差”的表现,会激起自己那么强烈的感受?如果要耐受住冲动,不去行动(评价和指责、教导他人),自己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对于自己想要指出他人错误和教导正确的愿望被抑制的感受,更多暴露(在想象中体会,或者写下来体会),而不是真的去做。反复暴露,慢慢会帮助脱敏(也就是可能对于家人“差”的表现没那么强烈的感受了,也就不必辛苦地投入到情绪的抑制或冲突中了)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般的做法:指出不对,教正确的,脾气好的温和,脾气差的不耐烦暴躁,或者脾气好的也有暴躁的时候。
: 好护工的做法:不指正,自己不生气也不会惹ta生气。就当ta是傻子无可救药。
: 哪种好呢?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3.104.41.*
如何在降低压迫感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
家庭生活中常常希望对方比自己好一点,比不批评指点要求更好一点。所以会指点要求。
--
FROM 106.121.70.*
首先,人际间的愿望(希望他人改变的愿望),既取决于你的做法,也取决于对方的意愿、感受和动力。所以,可能你可以试试和对方沟通,如果他/她要做到你希望的那样,他/她需要什么条件,他/她的希望是怎样的,再看看你是否可以契合对方的需要和愿望
然后,很多时候愿望始终是无法满足的,不管是希望家人变得更好,还是希望自己成就更多,或者是希望世界更文明或更道德等等,很可能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能得到实现。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对于由此带来的负面感受,如果能尝试着消化(心理学上称为“哀悼”),慢慢让它变得可接受,也许自己的困扰会小一些
最后,人际间的动力是很复杂的,确实有很多正面的案例,一个人不必施加压迫即可令其他人愿意遵从他的愿望。这在心理学上的机制叫做(正向)“认同”。认同的发生,与情感连接的程度有关,比如尊敬、喜欢和爱,程度越深越有可能发生正向认同,而鄙视、厌恶、憎恨则可能带来反向认同(也就是反着愿望而行)。当然情感如果走到极端的程度,也会带来相反的认同,比如溺爱可能会引起反向认同,而恐怖的压力也可能引发正向认同(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所以,如何想要非压迫性地得到认同,也许可以尝试着与对方相处时,努力更多给予尊敬、喜欢和爱,并赢得对方相同的情感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何在降低压迫感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
: 家庭生活中常常希望对方比自己好一点,比不批评指点要求更好一点。所以会指点要求。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3.104.41.*
谢谢科普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人际间的愿望(希望他人改变的愿望),既取决于你的做法,也取决于对方的意愿、感受和动力。所以,可能你可以试试和对方沟...
--
FROM 219.23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