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求助]怎么劝高中生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呢?
没见到孩子,不了解详细情况,不好做判断。但是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呈现,孩子厌学的,多半也是亲子关系不太好,此时父母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让孩子回到学校,但其实更该关注的是怎么调整亲子关系,如何恢复孩子的社会功能。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回去上学,问题就解决了,但很多孩子被“逼”回学校后,会有自伤的行为倾向。
我在您的描述中看到孩子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咨询了,能接受咨询其实就还不错,他也有改变的愿望。通常沉迷网络的都是在用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回避真实世界。那么我想问孩子在接受咨询的这几年中,父母有没有做什么改变?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是难辞其咎的,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今孩子不愿意住院,逼不是办法,不如让父母也去改变。
前面说了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呈现,一个家庭的问题,解决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放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肩上。
【 在 Soda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亲戚家的小孩,成绩非常好。
: 但是从初中开始,偶有厌学情绪(家长对他要求不高,也不会特别鸡娃),会耍赖偷懒请个假之类的。
: 因自身比较聪明,虽然有闹情绪,但还是顺利的考入重点高中和实验班。
: ...................
--
FROM 125.33.204.*
没有改变并不代表咨询没有效果,孩子能得到共情,某种程度上他有了情绪释放的出口,那么采取更恶劣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对于父母咨询通过什么渠道找咨询师的问题,孩子是怎么找到咨询师的呢?其实也可以父母和孩子跟咨询师一起做咨询,专业上叫家庭咨询,前提得问问咨询师是否会做家庭咨询。
【 在 Soda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说的很对,我们有时候聊起他们的时候都觉得是小时候缺乏管教。
: 太追求平等,不够严厉,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权威力的。
: 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咨询师一般是共情,会一直倾听、补充。
: ...................
--
FROM 106.38.48.*
溺爱和太过严厉的家庭对孩子都是不好的,我们都理解过于严厉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惧怕权威、不敢尝试、退缩。但是很多家庭不理解溺爱会造成什么影响,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了溺爱,完全的民主,没有父母的权威,以孩子为中心。
在这种环境上成长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会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意识层面,你问他是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当然会说不是。但是潜意识层面,他们很多行为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另外,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好比我们在学游泳的时候,如果脚碰不到池底,心里是发毛的。溺爱的家庭缺乏的就是边界,就是这个池底,所以孩子心里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他会用自己的出格行为不断探测父母的边界,可能您亲戚家的孩子就是处在这个阶段。另外,我看到您的帖子里说,他怪父母不允许请假,又怪父母允许请假导致自己课程落下很多,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1-孩子不敢承担责任,2-孩子无法调整内心里自己不如以前“好”的落差。
有的孩子先开始学习很好,后来突然不好了,自己又无法短期快速回到原来的位置,于是就破罐破摔,逃学、沉迷网络,潜意识里也在将自己成绩下降合理化,你看,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逃学。
可能父母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帮助孩子。
【 在 Soda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说的很对,我们有时候聊起他们的时候都觉得是小时候缺乏管教。
: 太追求平等,不够严厉,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权威力的。
: 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咨询师一般是共情,会一直倾听、补充。
: ...................
--
FROM 106.38.48.*
感谢您的回复,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也确实值得探讨。
“孩子有心理问题,父母一定有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论断并不成立,但是临床上也确实大多数抑郁的青少年都有一些家庭的问题。
脱离楼主的案例,笼统的说,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同一性的问题,厌学有很多成因,有的是在社会交往中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学校的社会交往;有的是在学业上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挫败感;还有的孩子逃学是在潜意识里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否则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也有的孩子用症状来拯救家庭,比如,当自己抑郁或者逃学了,本来闹离婚或者关系紧张的父母此时联合起来关注孩子。
一个人的人格,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先天遗传、早期环境(童年经历)、父母教养、学校、社会以及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这个影响程度应该是依次减弱的。可以看到,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还是挺重要的。
有这么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产物。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里得到了足够的滋养,那么他在外界的应对上就会自如得多,比如,他不大会认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就是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学习不好,我就是个完全失败的人等等。他可能会有些困扰,但不一定就发展为问题。所以,当孩子面临学业的问题时,一定要一个家庭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齐心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仅仅把回到学校的责任推给孩子一个人。
您提到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出色,一个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并且心理学界也关注过这样的问题,也有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处于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他们拥有同样的家庭环境,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同卵双胞胎,他们拥有最相近的遗传因子,但并不拥有同样的性格。他们并不拥有完全相同的家庭环境,物质环境是相同的,但父母对老大、老二的期待、定位都是不同的,同时偏爱程度也是不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心理环境。
我认为父母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判,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和心理条件下尽力做好。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
【 在 w11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为啥孩子一有心理问题,父母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难辞其就的,有问题,可能有环境问题,比如父母,学校,伙伴……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特殊事件等等
: 假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成长的出色,另一个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到底是什么角色,做的好还是不好?
: 我国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的养育成功与否往往使得周围人对父母养育行为产生显著差异性评价
: ...................
--
FROM 125.33.204.*
人格的成因非常复杂,除了遗传、早期经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还有个人的因素以及一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比如T型人格的形成受遗传、环境的双重影响,兴奋型神经类型占主导的人容易形成大T型人格,而抑制型神经类型占主导的人容易形成小t型人格,环境可以使人朝着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形成T+人格,也可以朝着消极、颓废、具有破坏性的方向发展,形成T-型人格。
【 在 w1115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卵双胞胎性性格往往差异挺大,我自己推断(也没有很多案例或者试验)不仅仅由于老大,老二位置不同或者父母期待不同,并不是家家都这样,我感觉人有一定独立意识,可能与他人会刻意表示差异化
--
FROM 125.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