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求助]怎么劝高中生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呢?
要送医,是要送去精神科住院吗?
从描述看,不能上学,是自我、社会和人际功能方面的退缩,是心理范畴的问题;
打砸东西,看描述更像是跟父母互动中的应激行为,是有意识的发泄,是行为问题
这两者都不是精神类药物和干预的适应症,换句话说,吃药没用
当然如果打砸东西是不受他自己控制的,比如冲动无法自控,以及事后极其后悔但下次仍会重复等等,那可能跟生物因素有关,吃药是有用的
心理范畴的问题,肯定不必在他不同意的情况下换咨询师,因为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前提是当事人自愿,和咨询师安全稳定信任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治愈因素
行为问题,送医约束,还不如报警送拘留所约束……因为后者是讲道理的,人本就应该对行为负法律和社会责任;前者则是扭曲和污名化当事人,不是精神问题,为啥送精神科?
所以整体看起来,送医可能是父母无奈绝望和无力之下,渴望外力帮助的愿望,不太像是个理性的决定
亲子关系的张力如此巨大,要缓解实在不容易,想要自行地互相治愈,可能性也挺低的,因为关系发展到现在的一步,通常是双方一起长期稳定发力的结果。扣子的解开需要外力的帮助
给建议的话,还最主要的是要双方“各自疗愈”,意思是说,别指望对方改变来疗愈自己。现在的状况,孩子不上学在家,打砸破坏,某种意义上是用激烈的手段,逼着父母改变为他期望的样子;父母被折磨,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好起来自己才能好起来,送精神科这样的方式必然会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结果就是彼此越纠缠痛苦越深重。
父母严重抑郁身体每况愈下,要想办法让自己好起来,自己的恢复跟孩子好坏无关,这才是解开亲子纠缠的扣子
孩子的疗愈,心理方面父母不要再干涉,给予经济支持就好;行为方面,明确边界,父母给予支持的底线在哪里,孩子行为的界限在哪里,越界务必给予合理有力的惩罚
问题清晰,才是解决的基础啊
【 在 Soda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更新:
:
: 大家的回复,每一则都有认真阅读,也将相关讨论转给了亲戚,供他们参考。
:
: 再此统一感谢大家的热心建议啦!
:
: ————————————————————————————————————————————————————————————————————————————-
:
: 一个亲戚家的小孩,成绩非常好。
: 但是从初中开始,偶有厌学情绪(家长对他要求不高,也不会特别鸡娃),会耍赖偷懒请个假之类的。
:
: 因自身比较聪明,虽然有闹情绪,但还是顺利的考入重点高中和实验班。
: 进入高一下学期开始,突然就不去上学了,每天不出门就是在家昏天暗地的打游戏。
: 多方询问原因,可以排除老师和同学欺负的因素。
:
: 开始以为像原来一样,过几天就好了。
:
: 但现在已经高三了,还是不去,已经快两年了。
: 一直在家玩游戏,作息黑白颠倒且封闭自己。
:
: 从高一开始,这个小孩一直接受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每周一次,持续了几年,除了咨询师他一概不与其他人沟通,但愈演愈烈。
: 父母劝慰就发怒砸东西,一说话就是对父母无尽的抱怨。
: 自己还想去上学,但又觉得很久没去没信心。
: 一想起不学习,可能未来的人生无望,半夜想起也要砸东西、埋怨父母,据说家里已经没东西可砸了。
:
: 之前亲戚和回龙观的一个专门治疗青少年心理的专家沟通,专家建议住院。
: 但根本没办法劝说其去就医,一说就愤怒无比。
: 已经快18岁了,人高马大,根本无法采用强迫手段。
:
: 如此折磨,他的父母感觉都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严重抑郁且身体每况愈下。
: 现在都不奢求他继续学业,只要如正常人一般生活就好。
:
: 想帮他们问问,怎么能让这个孩子去医院呢?
:
: 有什么办法呢?
: --
: 攒积分好难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修改:psycholo FROM 120.245.14.*
FROM 120.245.14.*
无条件的爱,这个说法就好比100%的纯氧,对于生命来说既太过难以获得,又实属没有必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21%左右,对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已经足够了
心理学上关于治愈因素里有个提法叫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无条件的爱”。所以看前面有同学说心理咨询只给“塑料爱”为什么能有帮助,我想那是因为只要有一些爱就够了。相比爱,咨询提供的“积极关注”成色要好很多
生活中获得关注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尤其在快节奏的工业社会里。很多看似疯狂的行为,比如给直播刷高额礼物打榜,很大程度上是在求得被关注。所以,向外索求,向他人(包括最亲密的父母和爱人)索求,难度就是很大。相比之下,向内的自我的关注还是相对可靠和可获得一些
这也体现在关系层面,和他人关系的前提是和自己的关系,你对自己能够爱到几分?多半他人爱你的上限也会是几分。积极的关注也是一样,对自己的一切保持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当下何以如此保持好奇的探索的态度,就是有治愈性的
【 在 lic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同您说的
:
: 所以人从父母亲人那里得到爱太重要了,在家庭之外想开展关系,基本上得需要自己有招人喜欢的点。
: 您说我的观念里爱是有条件的,也许是我没从家庭之外得到无条件的爱,也许是我需求度太高,得到过也弥补不了匮乏,也许是我没参透爱是什么。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修改:psycholo FROM 120.244.142.*
FROM 120.244.142.*
只想说你能量好强大,字里行间满满坚定的意志,坚信你信的,坚决不信你不信的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太同意你两个观点,一个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是定量的,而是定性的。或者说所有的爱其实都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叫喜欢或者利益交换。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每分每秒都爱意满满,也不是不会有厌恶和伤害,无条件的爱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爱都不会消失。即使有很大的冲突争吵,即使双方都变化很多,但感情仍然可以信任。无条件的爱不是没理由的爱,而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爱。人的自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应该是这样,所谓不抛弃不放弃。这应该是基本安全感的由来。
:
: 心理医生提供的关注其实也是塑料的,因为彼此都知道一分钱一分关注,多关注一分钟都难。这和微博大家只关注热搜没区别,本质是利益,而非真实的关注。我觉得心理医生的作用应该是指出问题、提供方法,辅助当事人在生活中成长,而不是在医生的温室里。比如一个人失恋了,医生可以倾听和安慰,帮助当事人思考关系的问题,鼓励人继续寻找幸福,而不是不需要恋爱,通过咨询就能学会如何爱自己。被爱是一种感觉,就像光和热一样,没感受过说再多也没用。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20.244.142.*
看起来你听到的更像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如果从心理治疗或咨询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并不会对父母污名化
孩子的状态受到家庭养育的影响,同时父母的状态也会受到孩子的影响
只是在资源和力量上,父母一方显著强于未成年的孩子。所以从帮助孩子的角度出发,会希望父母提供有益于帮助的资源和力量,这并不意味着归责于父母甚至指责父母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专家来劝行不行呢?
: 一般会抱怨父母什么呢?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