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求助]怎么劝高中生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呢?
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为啥孩子一有心理问题,父母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难辞其就的,有问题,可能有环境问题,比如父母,学校,伙伴……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特殊事件等等
假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成长的出色,另一个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到底是什么角色,做的好还是不好?
我国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的养育成功与否往往使得周围人对父母养育行为产生显著差异性评价
但国外多子女家庭,存在着不少,同一家庭子女成长差异巨大的情况,到底怎么评价父母
希望心理研究学领域能够更为客观,拒绝对有心理问题所有父母污名化,客观进行评价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见到孩子,不了解详细情况,不好做判断。但是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呈现,孩子厌学的,多半也是亲子关系不太好,此时父母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让孩子回到学校,但其实更该关注的是怎么调整亲子关系,如何恢复孩子的社会功能。
: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回去上学,问题就解决了,但很多孩子被“逼”回学校后,会有自伤的行为倾向。
: 我在您的描述中看到孩子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咨询了,能接受咨询其实就还不错,他也有改变的愿望。通常沉迷网络的都是在用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回避真实世界。那么我想问孩子在接受咨询的这几年中,父母有没有做什么改变?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是难辞其咎的,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今孩子不愿意住院,逼不是办法,不如让父母也去改变。
: ...................
--
FROM 223.104.39.*
所以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有问题?父母有问题?
我不是不懂你说的,我是觉得整个心理学界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对有心理问题孩子的父母直接污名化
所谓做的好的超级爸妈,孩子也出现问题,居然是父母做的太正确了。
如果都按照这种论调讨论,其实不太对,其实作对80-90%就可以了。回头再整几个抑郁家长出来。
该是
【 在 eskimo1024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来试着回答你的疑问:
: 1. 父母跟孩子关系最亲近,最早陪伴孩子,陪伴时间也最长——不论是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讲,父母的影响都超越其他所有人(绝大部分情况下)。
: 失孤的孩子通过和其他孩子横向对比,来寻找缺失的父母应有的影响(比如宝莲灯里的沉香寻母)。
: ...................
--
FROM 223.104.39.*
我的意思是要分析问题在哪里?而不是直接推论。第一个帖子里面说了,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孩子发展有时产生显著差异,所以不能这样直接判断,心理医生可以去分析环境中存在什么问题,父母是不是存在问题。而不是直接一棍子打死?另外怎么就没有做的太正常的父母,这个话,也挺绝对化的。
【 在 eskimo1024 的大作中提到: 】
: 并没有污名化父母,没有做得“太正确了”的父母。
: 确实有“自以为是”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做的却是伤害孩子的事。
: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你公司的项目肯定有第一责任人。
: ...................
--
FROM 223.104.39.*
同卵双胞胎性性格往往差异挺大,我自己推断(也没有很多案例或者试验)不仅仅由于老大,老二位置不同或者父母期待不同,并不是家家都这样,我感觉人有一定独立意识,可能与他人会刻意表示差异化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您的回复,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也确实值得探讨。
: “孩子有心理问题,父母一定有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论断并不成立,但是临床上也确实大多数抑郁的青少年都有一些家庭的问题。
: 脱离楼主的案例,笼统的说,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同一性的问题,厌学有很多成因,有的是在社会交往中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学校的社会交往;有的是在学业上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挫败感;还有的孩子逃学是在潜意识里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否则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也有的孩子用症状来拯救家庭,比如,当自己抑郁或者逃学了,本来闹离婚或者关系紧张的父母此时联合起来关注孩子。
: ...................
--
FROM 223.104.39.*
我觉得你这个观点很中立,要分析环境,父母性格,关系,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是一定要分析的
我是质疑一上发现孩子有问题就谴责父母的这种心理分析模式,本来有孩子出了问题已经很痛苦了,然后心理分析师们给的基本信息全是谴责
其实,没有人完美,无论孩子,家长,即使父母采取同样的对待方式,对不同孩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有趣的生物多样性及性格多样性。
80—90分已经很好了。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出了问题,是不是就是家长有问题?
: 我觉得你的质疑其实是有道理的,这里是有一些很大的陷阱的,如果描述的稍微不那么
: 中正,就容易误导人,包括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有了心理上的困难,会希望和家长去寻求
: ...................
--
FROM 223.104.39.*
|发信|转寄
1.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如果认可这个观点,那孩子的问题推及到父母身上,基本上没跑了。
这个话,我并不认可。这得看孩子多大,这个孩子已经高中了,别说高中,就是初中,小学高年级与父母相处时间其实都比较有限了。大家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可以分析环境,分析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能一竿子打死,只要有问题,就是爹妈的错
2. 正常之外,为什么有“太正常”?
太正常是表示这种事情很多时候都存在。这个表述没有什么问题
你是指关爱孩子非常到位?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7728820
“这个父亲费尽心机鸡出来的娃,在美国自杀了”,是这个吗?
当然指的不是这个,你不过觉得这个孩子生活中,其实家庭关系等等带来的压力很大吗?
当然这个例子说明一点,就是孩子优秀时,大家都觉得是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有了问题,又都觉得是父母的错。
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父母对与错,会产生反应,但影响因素可能比现有心理分析小的多。
另外,搜索下,这个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我觉得父母80—90就很好了,也不要过分苛求父母,更不要在他们本来痛苦时,又进行攻击。
3. 一个家庭里,两个孩子产生了很大不同。
其实也是可以找到父母区别对待的蛛丝马迹,
或者两个孩子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差异——多孩家庭的养育,确实和单孩家庭有些区别。
https://weibo.com/6883060031/MjvNUqxMz
你可以看看这个案例(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其实现实是有孩子序列导致的差异,但并不总是这样,还有孩子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区别对待。
另外,父母关心孩子的某些行为,有的孩子会烦躁,觉得被控制,有的则觉得很有帮助。就是对同样的行为,孩子由于性格不同,会产生的认知不同
我希望心理咨询师执业过程中秉承客观原则,不要预设结论。
--
FROM 223.104.39.*
参照 carrie 和 lucciler 的回答,我的答案需要自我纠偏。
给你造成困扰,请多担待。
我不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咨询人,我只是个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的路人,发出来不同的想法,我去看这些心理学分析时 经常看到这种倾向性分析,我是不同意的,只是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已。
另外,我不是咨询师,我是心理学爱好者,读过十几本这方面的书。
大家在版上讨论这些问题,对彼此都有好处。
毕竟,我们要的并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启发,并最终得到接近完善的答案。
我们身份相近,正因为如此,才会提出不同看法,另外,我确实以为你是专业或者近专业人士。
顺便说下,你得到了大家的真诚回复,你并没有表示一个谢字,而是转过来找到我的帖子并加以指责。可见你对家人,也是指责多过肯定,这基本上是你从你的原生家庭里自发习得的。
指责确实很有力,迷恋于这种力量,而忽视了对事情本身的客观分析,会让沟通难以进行。
我没有去找你的什么帖子,只是对你给我的回复点对点再说一下我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这是指责,那很抱歉。那我看到你回复我,而我想法不同,我是应该不吭声吗?有回复,尽管大家意见不同,这种互动挺有趣,确实应该感谢有这个论坛和回复的人,但讨论问题如果没有对每个人都说谢谢,并且意见不一样?就要被指责?并且联系上原生家庭???
【 在 eskimo1024 的大作中提到: 】
: 参照 carrie 和 lucciler 的回答,我的答案需要自我纠偏。
: 给你造成困扰,请多担待。
: 另外,我不是咨询师,我是心理学爱好者,读过十几本这方面的书。
: ...................
--
FROM 223.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