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寻找练习正念冥想的社群
您说得真好!我读了好几遍。
确如您所言,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抗拒、犹豫和徘徊,旧的保护模式被打破,新的模式尚未形成,我站在风雨中。
练习正念之初,我感觉到的是正念思想带给我的好处(感受、接纳等),一些表层的问题被察觉,自然放下或改善。
现在,新的焦虑浮出来,更加强烈,可能是深层的思维模式在工作,较难察觉与分辨。
应该与执着于理想状态有关,与不接纳不良状态有关。
感谢您的指点,接纳自己的不接纳。
我慢慢来,真心谢谢您!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身体在抗争,本身就是唯一的完美状态,就像孩童学习走路时跌倒,没人期待婴儿第一步就健步如飞。抗拒的过程,说明新的观念在进入你的生活,在成为你的一部分,而旧有的习惯也曾经给你需要的帮助,你的头脑在犹豫,不知道要不要放弃曾经有效的保护。看到这个过程,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温柔地对待任何结果,为蹒跚学步的新阶段感到好奇和欣喜,就是觉知和接纳。就像看到天空一朵异彩的云,你不会想否定排斥,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观察形状和变化,这样注意力就回到了当下,而不是担心云彩马上要降雨,甚至引起雷暴。如果自己的状态回到习惯性焦虑,仍然是完美的状态,因为和以前相比,你看到了自己的焦虑,你已经有了对当下的关怀,从而有了清醒的选择。焦虑就留在焦虑里,看到这是智慧在进行抉择的过程,享受习惯模式带来的益处。这本身就是正念。正念并不是没有痛苦焦虑的一潭死水,正念就是焦虑时就是安心焦虑,平静时就享受平静。承认人生就是喜怒哀乐的组成,世界就是变幻莫测,不执着于一定以理想(妄想)的状态存在。这样就能把每个当下串联成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得陇望蜀,望洋兴叹,错过真正的生命体验。承认生命是好的,自己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现实条件,在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更明智的行为,在条件不充分时,接受已经发生的状态,看到其中的价值。从而获得超越层面的自由和观念上的平静,而不是情绪上的单调。
--
FROM 211.99.12.*
谢谢您的提醒!
我起初也是放松练习,但确实有很多迷惑。近期遇到一些压力,正念的迷惑也放大了。
【 在 Lent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看过、练过的东西已经挺多啦,我感觉马克威廉姆斯的书比较系统,此刻是一枝花这本书属于正念的感悟类的随笔,角度不一样,我都很喜欢。
: 我二十多年前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冥想,对我一生影响很大,这么多年断断续续没有停过,尤其在彷徨惊恐的时候。但我觉得这个不能强求,过于执着会适得其反,当成自己的一块自留地挺好。在冥想上想太多,追求太多,很容易走偏,早些年qi gong流行的时候,好多大师要给弟子调气,避免走火入魔,要谨慎。只是自己的感觉和一点经历,供参考。
:
--
FROM 211.99.12.*
我也感觉自己稳定的部分不够强,感受多于专注(最近刚看《观呼吸》里提到这一点);我练习较多的是扫描身体,身体的哪里感觉强烈就关注哪里,而非从观呼吸开始。不知跟您说的“稳定的部分好像不够强”是不是一个意思?
但是,我这几天练习专注地“观呼吸”感觉很紧张,而随意而安地感受身体比较放松;所以还有点纠结,不知该采用哪种方式。
我也想找个老师带练,但苦于一直没找到,所以来这里请教大家。
大家如果有这方面的老师推荐,感激不尽!
我真心感觉“正念”正是我缺少的东西,我打算长期练习。
多谢提醒,感激不尽!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好是有一个老师一直带着你,心理学方面的很多东西,理论是一回事,训练和练习手段是另一回事,练习进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很难从书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是有有经验的老师,就能比较可靠的判断可能是哪个方面的状况和表现。
:
: 我看你练习的一些片言只语,感觉你的稳定的部分好像不够强,然后练习的时候“正”和“不正”其实还很难区分。
: ...................
--
FROM 211.99.12.*
王阳明的书,我也有兴趣去读,谢谢推荐!
【 在 cper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良知道德就是正念,真正正确的观念。看《传习录全译》
--
FROM 211.99.12.*
谢谢你!
能否再问一下,你说的“有些人很容易解离”是什么意思?我好对照一下。
好像是这样,有些人练习正念感觉很好,有些人总感觉不太对,也有很多人练习很久找到突然感觉。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自己稳定的部分不够强,看起来和我说的意思差不多,按我的理解,正念这类的练习,需要一定的专注的能力,并且专注的同时能够保持放松。
: 但其实“专注,同时保持放松”,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要么一专注就变得非常紧张,要么一松就完全是感受了,跟着感受就跑了,觉知的“小火苗”极易散掉。练习时保持觉知,这本身是有门槛的,比如有些人很容易解离,依照我可能不成熟的判断,是不能做正念练习的。
: 过不了这个门槛而进行练习的话,我觉得很多东西就太混乱了,混乱的意思是你对不上书上讲的东西,只能靠老师带——当然,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 ...................
--
FROM 211.99.12.*
明白了,与启动防御系统有关。
感谢您这么详细的解释,水木高人多,大家都这么专业,佩服,佩服!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说一下解离是什么意思吧
: 这个要先从人类的两大适应系统说起,从行为层面来说,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应外界的环境,一类是防御和修复自身。
: 但是这两类行动,在遇到重大的冲击的时候,常常不能很好的协作。比如进入防御行为领域的时候就无法启动适应,抑或是适应的时候就无法启动防御。
: ...................
--
FROM 211.99.12.*
您说得很对,我确实有思维过度的问题,正念练习初期帮我减少了一些对现实问题的思维过度,但后来因为对正念练习的迷惑,我又陷入了对正念练习的思维过度。
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正念练习帮我解决了一些表层问题,但又成了深层问题的载体,将我思维模式的问题显现和放大。此外,您说的焦虑、恐惧、自我攻击性,我也确实有,容易苛责自己而不自知。我想,对正念的困扰,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成长的契机。
这几天,在大家的指点和帮助下,我感觉有些进步,更接纳自己的状态,正念冥想方法也稍有调整。
此外,我又读了《观呼吸》,感觉我之前对冥想练习确实理解有误(而不自知):正念练习时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好像其实是练习方法(如何解决分心问题等),而不是感受本身(如呼吸的感觉),也就是书中说的“正念的本体太弱”。我将正念与生活结合时的困扰也是类似的问题,我把正念误以为是一个动作(“去感受”这个动作),而代替了生活本身。这些都让我感觉怪怪的、不舒服,但不知如果改善,所以每次问题出现时就会想,而“让自己不想”也还是陷在对“不想”这件事的研究中。也就是,我的兴趣点渐渐脱离了生活本身,我现在需要慢慢找回来。
一方面,大家教我的“接纳”很重要,是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书上教我的正念细节也很重要,帮我消除误解,正确理解正念的思想和方法。
我曾找过老师(咨询师),但他们也说不清楚。反而,近日大家给我的指导,感觉更适合我一些。当然,如果能找到专业的正念老师,就更好了。
谢谢您,也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大家如果看出什么问题,希望给我指出来,感激不尽!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帖子中所有的讨论,想说说这一段。给我的印象是,因为有点思维过度,你练习正念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但练习到后面的结果,好像是进入了另一种思维过度的感觉中(正念会跳出来、有强迫的感觉)
: 看起来好像是,正念作为一个工具,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你在练习的过程中把它变成了你思维模式的载体
: 原本的困扰是思维过度(强迫),练习正念,困扰仍然一样
: ...................
--
FROM 211.99.12.*
你说得很对,我感觉我的察觉怪怪的,就是这种感觉。
我是按书上说的减少思维、增加感觉能力,估计是太刻意了。
我理解书上的意思是,正念练习减弱思维的强度,人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才会慢慢升起。
我很多年前就明白:很多道理是“顿悟”出来的,不是“思考”出来的,所以我一直不是“思维”信奉者,但还是思绪比较重、睡眠不好,特别是有外界压力时,这本身给我带来较大的压力。
请问,你说的“心根”如何改变呢?是靠观呼吸这类的增加感觉能力的练习,慢慢改变吗?还是,只能耐心等待?
【 在 luoboaigogo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用的都是大脑显意识,但人的根本是心,远远远在这个的更深处。
: 心根不变,你第一念和直接反应其实是不变的,这就是很多人说的觉察,但是这玩意,你觉查到了你再去处理,用的是原来的“我”所生之念,换句话说,你的心根未变的前提下,生一枝,枝摇,你拿心生另一枝去打,这另一枝原本本质就不比另一枝高级,本质是一样的,但你以为这是修。打得时间长了,头脑累死了思绪纷飞,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然而那个第一枝依然在。
: 一个人本来是想改变“我”,所以才想着去冥想一类,实际上当你去不断刻意觉察的时候,你用的就是你的“我”,你每一次刻意觉察,都在对你原来的“我”进行一次使用和加固。
: ...................
--
FROM 211.99.12.*
能否冒昧地问一句,你有这样的老师吗?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老师?
听你如上说,我感觉你说的“心根改变,知觉自然就变了”我是永远无法实现(接近)了,连个好的正念老师我都找不到。
【 在 luoboaigog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的,心地根本的转变是需要传承和老师的。心是比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更深的客观,是人肉身不能捕捉到只能隐约感觉到,很多也感觉不到,人只能捕捉到大的显性的波动比如念头,那个不是根本。改变心根需要这个深度纬度对应传承的正态精微物质,以及在这个客观物质变动同时抵达者也就是老师一路的指导和护佑,尽微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自己是不能察觉和分辨的。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11.99.12.*
太感谢了!我非常感兴趣,主要是自己琢磨,太难了。
前面有同学详细地教我“接纳”,我感觉很有帮助,近日好像能找到一点感觉。多谢大家了!
【 在 luoboaigogo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的,我说的也是我们的修法,你要是想找路也可以跟我老师修的。在遇到自己信服的路之前,所有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假如真实面对...
--
FROM 117.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