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要试图改变父母
心理咨询的原理是帮助自己想改变的人改变,否则就算二十岁,被别人逼着咨询也没用。另外关系中获益的人也不会想改变。
【 在 Iamalucky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武志红的书,说不建议带老人去心理咨询,70多岁的人生命的逻辑已经固化,她的逻辑就是自己没有问题,
: 别人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最终让妈妈看到“我”有问题,这该是何等残酷的事情,并且她都70岁了,如果在生命的这个阶段改变自己的重大的认识,对她而言太难,太冲击了。。
: 我其实有同感,因为童年被忽视,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在意孩子,去年以前,都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应该没啥可以埋怨我的了,但是也有一种隐隐的疑惑,就是父母对孩子总是有伤害的,只是自己不知道将来孩子会意识到什么伤害。
: ...................
--
FROM 223.104.41.*
我认为应该把父母当成一般人来看待,而不是一类特殊的人。比如,我们一般不会尝试从日军侵华的过程中体会爱和谅解,因为这是很明确的罪恶和伤害。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有些是明确的爱,有些是混合的爱恨纠缠——大多数人际关系或国家关系都在这个位置,但也有些亲子关系就是通常概念里很明确的罪恶和伤害。我觉得无论心理学还是生活常识,都不应该回避亲子关系也可能存在侵略者那样的恶意。人类应该有勇气面对,参与屠杀的日军,回国后也会成为父母。父母的身份不会让一个人的恶多一点会少一点,只会更多地显露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不抱怨原生家庭,类似不抱怨清朝耽误了我国现代化发展,但不等于不抱怨八国联军的罪行。抱怨他人和对自己负责也没有矛盾的地方,骂八国联军可能还是研制园子蛋的动力。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社会文化会把亲子关系特殊化,其实就是普通的三(或更多)个人,适用于一切其他关系和事件的标准。不存在给予生命的过程会改变后来相处过程的性质。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心理咨询中所讨论的父母,主要是指内化在来访者心理结构中的父母角色,是历史上的、来访者印象中和体验中的父母,与现实中的父母不是一回事(当然两者可能会被来访者体验混为一谈)。
:
: 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回忆起过往一件受伤的事,ta非常肯定地认为父母是有主观恶意的,但父母仔细检查自己的意图确认自己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5」
--
FROM 223.72.41.*
你说的对,现实中的治疗要面对既成事实。我是设想,如果文化不把亲子关系拔高到神圣不可替代的高度,或许就不会人为扭曲认知造成心理问题,也就不用再去治疗问题了。
其实进入现代社会,孩子只是依赖养育行为,并不一定依赖血缘关系的养育者。看日本的《育儿放弃》,感觉不合适的养育者还不如换人。所以文化和情感也应该为血缘解绑,以关系的品质代替基因来重塑远近亲疏。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说的这种明确地看待亲子关系中的罪恶和伤害,往往是心理功能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坦然地区分和接受亲子关系(或任何人际关系)中的爱和罪恶,那么TA就不太需要讨论是否改变自己或他人,而是自然地有所行动了
:
: 社会文化会把亲子关系特殊化是因为亲子关系的
: ..................
--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