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也确实是一种动机,不过,这不是一般的动机,而是所有动机的源头。
动机是有指向性的,不同的动机,指向性的具体程度不同。比如,凶杀案中都会涉及
到杀人动机。某甲杀人,动机是谋财;某乙杀人,动机是仇恨、报复。甲谋财,所有“有
钱”人都是他潜在的目标,这个动机的指向性就不是很具体;乙报仇,他只针对跟他有仇
的人,这个指向性就具体很多。
初心的指向性就很模糊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初心看做是一种“油”。如果是汽油,
把它加到汽油机里,用着就很顺畅,无论是汽车、快艇还是小型发电机,都可以。如果用
来当做润滑油,就很糟糕、危险。如果当做食用油,那就是毒药了。
动机有层次性、根源性。甲为什么要谋财?为了给女朋友买贵的钻戒。为什么一定要
买这么贵的钻戒?他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动机。不管是何种具体理由,刨根问底儿之后也许会发现一个创伤性事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这么有戏剧性、这么特别的创伤):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嫌父亲没本事、穷,跟有钱人走了,抛下了年幼的他和父亲。探索到这里的话,还只是找到了一个创伤性经历。那么,儿时的这一经历跟谋财是如何联系上的呢?不
同的人(甲)就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可能把母亲的出走解读为自己和父亲的失败,
认为有钱才能成功;有的人可能解读为自己和父亲失去了爱,把有钱视为重获爱的前提;
有的人可能解读为母亲对父亲和自己的背叛,把有钱视为守护家的手段;有的人可能是出
于其他具体动机,如果刨根问底儿,最终都会发现是四种动机/初心中的一种。
初心,就是从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出发,向下盘根问底儿地探索后都会到达的那同
一个动机。也就是说,所有动机都源自于初心。
为什么我们会迷失初心?因为我们在实现初心的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
非常普遍的错误之一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一个人的初心是成功,如果他把有钱
看做成功,他就把挣大钱作为目标,去琢磨怎样挣钱;然后他遇到一个有钱人,发现对方
很有学识,他认为要想挣大钱就要有学识,于是他努力学习,把考大学作为目标......
这类错误可以有很多层。像上面这种,挣钱是第一层;第二层是考大学;为了考上大
学还会有第三层,第四层......这样一层一层,离初心就越来越远了,很多人最后就完全
忘记初心了。严重者,考上大学后就迷茫了,抑郁了。
另一种普遍而重要的错误,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形成某些观念。比如,上面编的故事
中,甲的父亲可能经常给幼年的甲灌输一些信念:有钱人都很坏,有钱人的钱都不是正道
上来的,女人都靠不住,漂亮女人更靠不住....等等。比如,考大学的故事中,父母、老
师可能给孩子灌输考上清北才是成功的观念;或者父母威胁孩子,考不上清北就不要来见
我(才能得到爱)。这种错误的危害在于,这些观念都是在我们很幼小、没有独立生存能
力、没有什么批判能力的情况下灌输进来的。而且,这些观念进来得太早、在我们心里存
在得太久,我们对它们太习惯了,以至于就像水之于鱼,鱼不知道水的存在,我们也不知
道自己还有这些观念,更谈不上去批判这些观念了。
初心能不能修改呢?恐怕只能消解,不能修改。消解的过程恐怕就是走向“无我”、
走向“空”的过程了。这个话题就离你我太远、太空谈了,先找到初心再说吧。
找不到初心怎么办?想找就找,不想找就不找,无所谓怎么办。
有一点是肯定的,离初心越近的人,心理状态会越好。
【 在 erat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这几个分类存疑,况且个人认为这几个例子中的“初心”更类似于动机,动机是动态的、可变的、可修正的,那么“初心”到底应该是the last one 还是the first one?
: 如果不去纠结意义,而专注于寻找,倒是可以解决一时的疑惑,但那首先得承认“初心”的存在。我目前还无法接受人从出生就被赋予了某种使命。
--
修改:laul FROM 101.240.107.*
FROM 101.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