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或不报,都有好处,也都有坏处。你说服不了自己做决断,他人的建议也同样很难说服你
(过度的)焦虑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是把决断之后后果的不确定性放大了
比如,假如申报了,会觉得事情多、让自己再次焦虑、可能晚上睡不好;而假如不申报,会觉得错过了机会,以后越来越难
看起来都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换个不焦虑的人,他可能会觉得这都不是事儿,车到山前必有路,该吃吃该睡睡——他会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没那么大,到时候想办法应对就好了
一般来说,放大不确定性、带来过度焦虑的心理模式,自有其形成的原因,没那么容易校正。如果想要改变,可能要花一段时间、使用很多资源,从心理层面去调整
如果决断必须尽快做出来,那么比较简捷的办法是直接面对焦虑
比如,找个安静的空间,放松地坐下或躺下,集中精力,去想申报或不申报这件事
无论申报还是不申报,后果都是让你感觉焦虑,随着你集中注意力在这件事上,焦虑的感觉会逐渐升高,直到几乎爆棚。但要一直体会这种焦虑,感受它、耐受它。耐受不了的时候可能会哭出来,或大吼、摔打东西。发泄出来
当耐受焦虑的阈值提高了,情绪不再压制理性,也许你再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不会这么难以决断了
【 在 g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一阵,学校一件事情弄得我很焦虑,好些天晚上睡不好。最近好些了。昨天系里通知职称评审开始,我原来不想申请,怕事情多,自己再次焦虑,得不偿失。但又觉得今年是好机会,以后职称越来越难。我应该怎么办呢?还是就破罐子破摔,混混得了。
--
FROM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