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说,看起来你对父亲爱自己的渴望,不太像是感受到父亲的爱之后又失去的感觉,而更有点像是未体验到父亲的爱、但是对于他的爱有比较强的理想化的感觉。
然后理想和现实遭遇,差距比较巨大,现实带来的冲击就比较强烈
比如不给交学费、摔杯子被骂或者被逼着烧书,对于很多同时代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有点常见的不那么严重的事件,但你的体验就是有点重的创伤事件
之所以推断你对父亲的爱的极度的渴望可能是源于落差或理想化,是因为看到你当下体验到的“吞噬”“崩溃”,这些感受看起来汹涌强烈而难以调节,在心理学上一般被理解为生命早期的体验(残留),反映了早期的某种情感未满足的状态及渴望满足的愿望
(随着心智成长和安全感的发展,儿童的感受逐渐从湮灭性的强烈体验发展为更平和、稳定和可调节的状态,所以一般来说成年人可能有时候感觉很强烈,但一般不会强烈到吞噬、崩溃的状态,并且是可以调节的)
理想化是典型的婴儿期的心理功能,但并不是所有婴儿都会对缺席的父亲的爱进行理想化,一般来说,如果在那个时期得到的照顾很好、情感充分满足,婴儿也不会对不怎么见面的父亲有强烈的情感期待(并在不能实际体验的时候对其理想化)。
理想化可能也反映了在那个时期对于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爱的不满意,比如被忽略或者被暴力对待等
总之,可能更深的根源在于早期被养育成长过程中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并让你饱受看起来与当下现实不匹配的困扰
【 在 oragal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我小时候对于父亲没有什么印象,他一直在北京。所以不怎么出现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我七岁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之前不是和妈妈在一起,就是和奶奶。而且很快就有了弟弟,我最直接印象里是交学费那一次,而且每次交学费都比较费劲,一到交学费的时候就会心里紧张,因为父亲经常会说没钱,还埋怨没好好学习。还有一件事,因为喜欢看小人书,被逼着自己撕书扔到火里烧。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笑,那个时候的父母竟然不会保护自己孩子读书的兴趣。
: 不知道这是不是您说的小婴儿对父亲的情感?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20.2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