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起一句话,“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远方和诗一样,是某种象征化的承托,可意会,可体会,却难以用言语描摹
相比之下,眼前和身边,却只剩下苟且
如果在心底已有了诗一般的远方,又有谁会愿意为苟且的当下投入什么呢?不去参与,不去交流,不交朋友,也就很自然了
远方当然是理想的,理想当然是美好的,可如果它是模糊的,也就无从追寻
它不是一种现实的、可抵达的理想,它更像是一种安慰
人生很不容易,每个人都需要某种形式的安慰。但如果这安慰它把你从现实中拖开,却又不能抵达某个理想的所在,结果是让你无法更踏实地安身立命,那确实值得想一想,它是什么
从心理咨询的理论看,理想化的模式大量存在于婴儿的心智发展早期,如果在那个阶段孩子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爱,关注,响应),就可以在下一个心智发展阶段更容易触及现实,与现实连接,体验现实世界的酸甜苦辣,发展与现实适应相关的技能和习惯,比如参与现实,与现实中的他人互动磨合等等。如果相反,早期阶段的满足差强人意,孩子的心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对于理想的渴望和追寻的意愿,从而在下一个阶段不能尽情投入。
当然,人的心智中难免留有对于理想的追寻的渴望,因为从来不存在完美的满足。这就是许多人都会从诗和远方的意象中得到安慰的原因吧。但如果这种追寻的渴望影响了现实的存在,如果你想要让它对你的束缚更少一些,去探索早期未被满足的那些潜在的东西,也许就很有意义了
【 在 zy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小就有,隐隐觉得自己最后要去一个很远的陌生的地方,一个不知道什么样没有任何概念的地方。身边的事和人都不愿去过多的参与和交流,没有很交心很铁的朋友,有一些相处较多的也疏远了。接触的和学习的知识和世故都潜意识的觉得是为了将来的远去做准备和铺垫。后来才意识到别人的那些心理和行为都是为了参与到这个社会,不管是自私还是无私的,难怪最后会疏远。经常一堆人在一起聊天,我似听非听的,思想就开始云游,偶尔插一句话,要不就冷场没人接话,要不人就说原来你啥也没听啊。
--
FROM 221.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