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感谢详尽回复。从你的总结里,我看到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带来的结果吧
由此进一步想到,有些咨询师本身的存在,就是疗愈
所以我其实一直有种羡慕和困惑,就是我看很多人不停的求证或追寻受训背景、督导背景、工作时长或人次,会介绍自己擅长什么流派,会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解释来访者的困惑。。以上内容我是想说,在我看来,很多这些心理专家仍然在聚焦一种术的运用。
但我仍然觉得,心理咨询最有效的,还是道的运用。因此如果有优秀“道”的咨询师,可能在术上有瑕疵时,比如记混了、忘记了、用错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小问题甚至不是问题。
只是我看不少这些方面专业人士的交流时,他们可能会更多表达对某些术的不喜欢(比如某些流派常用的词汇)、或者本能的表现出所谓的倾听等专业咨询技巧,或者用他们精通的术来打量对方的专业性并做判断和评价……我羡慕他们对术的熟练和扎实,羡慕他们相信对自己术“是行之有效的”那种坚定,却又困惑于他们需要不断接受督导甚至能量的枯竭,他们难以用一种超然的专业理解去处理自己的生活。我感受到这类群体的分裂,有时会对他们的如此表现有种隐隐的担忧和遗憾,就像是看到了他们发展的天花板似的。我不知道他们能自我觉察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有一天让自己突破到“存在即是治疗”的境界
当你跟你楼上说被打动的瞬间时,我就在想,那些时刻,本身大概率并没有专业技巧,但疗愈就是发生了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发生的……真的很难说,我感觉如果事后总结一些缘由,应该也没什么用,依照这些总结去预制下一次,好像也不太行
: 我想也许这是因为人与人的关系中的要素实在太多相互作用太复杂,就像几十个动态变量的运算题,针对某个结果去弄清楚是哪些变量如何变化的就太难了。但概括来说,我会觉得这种特定咨访之间的特定相遇时刻,可能既有咨询师的人格的稳定部分在起作用,又有咨询师因这个来访的推动而为这个来访做出的改变的部分在起作用,也有来访因咨询的进程而向咨询师认同的部分在起作用吧
: 类似触动时刻的分享我听过挺多,有人说,咨询结束他去走廊远端的洗手间,走廊有点黑,回来路过咨询室,发现咨询师把门开着为他照亮,这一刻是触动的。还有个咨询师视角的,他说有个来访有段时间和他剑拔弩张,但不知道为什么关系忽然就稳定了,后来来访告诉他,关键转变是来访有一次告诉咨询师自己不能喝温水只能喝热水,下一次他来咨询室就发现有刚刚烧好的热水,这是他的触动时刻……(这个故事更有意思的点是,咨询师承认他不喜欢那个来访,但他仍然关心那个来访……)
--
FROM 60.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