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如何学习数术(二)
还是按不同主题来分开说更清晰一些
这回先说下如何看书学习。
按多种分类标准,都可粗略分为两类
按成书时间分,一类是古籍,一类是近现代人的著述
按作者人数分,一类是单独创作,一类是集体创作
按写作目的分,一类是注疏考据,一类是指引后学
按创造程度分,一类是知识汇集,一类是见解心得
当然,各种类别互有融合交叉,并非泾渭分明。
这里暂且简单粗暴地分为古书和今作两类,以利讨论
分别指代两种结构、风格、写法等区别较大的书籍
先说古书,有一些特点:
1. 托名
这是古人的习惯了,中医四大经典,除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余三部率皆托名之作,有托名黄帝的《黄帝内经》、托名扁鹊(秦越人)的《难经》、托名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数术也一样,大多托名黄帝、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陈希夷、邵康节、刘伯温等,总之是历史名人,要么是羽化飞升的仙人,要么是神机妙算的高士。
想来无非两种心态。
一种是不敢专美于后,而要归功于前人,这是谦退的。
一种是借助名人网红效应,借以传己作于后世,这是不图虚名而求实效的。
当然,第二种为的是保存学术以利流传,和“金庸新”、“金庸巨”、“金庸大”之类把水搅浑的做法不同,和“康帅傅”、“康师傳”之类只为碰瓷儿的手法也不一样。
2. 多歌诀诗赋
这算是古人偏爱的一个写作手法,如《六亲持世歌》、《六神发动歌》、《烟波钓叟歌》、《千金赋》、《神煞赋》、《指掌赋》等,这个太多了,不胜枚举。
既是歌赋,难免就受到格式字数的限制,难免要注意对仗音韵的工整,同时也就难免增加了一些含混不清的文字和言辞。
3. 结构上逻辑联系较弱
大多的“卷”、“章”、“篇”,分类标准不一,有的是按内容,有的是依问题,有的又是按出处,逻辑欠清晰。很多人看古书,看着看着就晕了,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什么了。
4. 多知识堆砌,少原理解析
很多书几乎完全不讲原理,走“神授梦授”路线,就只说是“仙人所传”、“高人所授”。反正神仙高人怎么告诉我的,我就怎么记录下来了,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样用?不知道。没人知道。知道也不说。
还有一些看似说了其实没说的,看似说清了其实没说明白的……
古人这么做的原因,或许有两个。一个是实际上自己也不明白,只好前人怎么曰,自己也怎么云。另一个用十六个字就说完了:“遇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所以才这么纠结地藏头露尾,欲语还休。
了解古书写作特点了,应该怎么去读的对策也就清楚了。
1. 轻言辞、重实质
拿六亲持世歌举个小例子。
世爻旺相主安康,作事亨通大吉昌,
谋望诸般皆遂意,纵他刑害不能伤。
父母持世事忧否,身带文书及官鬼,
夫妻相克不和同,到老用求他姓子。
子孙持世事无忧,官鬼从今了便休。
求失此时应易得,营生作事有来由。
鬼爻持世事难安,占身不病也遭官。
财物时时忧失脱,骨肉分离会合难。
财爻持世益财荣,若问求财定称心。
更得子孙临应上,官鬼纵他断不成。
兄弟持世克妻财,忧官未了事还来。
鬼旺正当防口舌,身强必定损其财。
作者写了这么多,实际上说了个什么呢?
说的仅仅是最基础的五行生克关系而已啊。
2. 多思考,多联系
还是来说六亲持世歌。
“世爻旺相主安康”,为什么呢?因为“世为己,应为人”。
“世为己”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书上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运用六亲持世来分析判断又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呢?
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吧。
这是纵向深入,不妨运用 5why 法层层追究,多问几个为什么。
还有横向拓展。
既然六亲持世在六爻上可以作出如许判断
那么在奇门中呢?在梅花中呢?在大六壬中呢?在紫微斗数中呢?
奇门和梅花中什么是“世爻”,大六壬和紫微斗数中又是什么是“世爻”啊?
这些想通了,是不是也就知道了
六亲持世歌并非六爻所独有,六爻以外也一样可以应用呢。
3. 重结构,重系统
古书中经常能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在某处提出了一个问题
但是相关的问题及答案,会出现在相隔几十上百页的另一处。
所以要建立起系统框架,这样不管在书中何处看到某个论述
都能知道应该位于知识框架中的什么地方,以便随时丰富完善自己的思想方法体系。
比如神煞的系统,六爻有神煞,六壬有神煞,奇门有神煞,八字也有神煞
“勾陈克玄武,捕盗不须忙”,为什么呢?勾陈为牵连拘系之神五行属土,玄武乃阴私暗昧之煞五行为水,土克水,对应警察抓小偷,就是这个样子。
--
FROM 171.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