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高级别但”低“军衔的情况,很有意思
正兵团级但仅授中将的徐立清,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罗荣桓),自己主动要求降衔的,彭罗周都劝过他但他还是坚持
副兵团级,仅授少将的贺晋年,这个大家也很熟悉,吃了和高岗关系太近的亏,不然是上将尾或中将头的位置。
准兵团级,仅授少将的解方、段苏权、陈沂。解方授衔时是少将之首,段苏权的分析网上也有很多了,最有趣的还是陈沂
陈沂是个大学生,30年在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他作为进步学生在场。31年他又去了北平,加入了北平左联,同年入党
33年被捕,35年出狱,抗战爆发后辗转上海武汉来到太行山根据地,之后又先后去了冀南和山东,长期从事宣传工作。
后来在东北,谭政安排他当组织部部长,他还不愿意。后来跟着黄克诚作东北后勤部副政委(黄为后勤司令员),辽沈战役后为政委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评级的时候级别比很多著名战将要高的原因(正军级就出了96位中将)
之后陈沂就起起伏伏了,先是在总政文化部和宣传部合并后失去明确职务,然后58年又成了右派,随即担任了诸如园艺试验站副站长,
畜牧场副场长,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双城拖拉机站副站长等一系列职位。但wg后他还是东山再起了,担任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领域继续发挥作用
【 在 freeguy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180663/202423/202425/12670576.html: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军队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1950年9月成立了掌管全军干部工作的领导机关总干部管理部(简称总干部部),隶属于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方勤务部并列为当时军委四总部。中央军委任命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兼任总干部部首任部长,并调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赖传珠为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徐立清为第二副部长。总干部部下设5个处,其中有掌管军衔和奖励工作的专门机构军衔奖励处。同年10月底,军衔奖励处调整为军衔奖励抚保处。1951年底报请毛泽东主席批准,总干部部编设5个局,军衔奖励抚保处调整为军衔奖励局和抚恤保健局。1952年8月,经中央军批准,总干部部所属局改称部,军衔奖励局再次调整为军衔奖励部,曹广化任副部长(缺部长,后曹任部长)。
: 这一时期,军队高级领导人已多次谈到实行军衔制的必要性。1950年9月13日,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他说:“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
: ...................
--
FROM 17.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