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战四平是林彪的一次大挫折?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在当时仅拥有10多万人口。但是这个小城却成为了国共双方军队在东北的第一次主力会战地。两年内,小小四平经历了双方的三次易手、三次恶战。
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1日,八路军总部迅速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到了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我党抓住了独霸东北的先机。
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联军队的掣肘。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显然在东北已经晚了一步。
1946年1月13日起,驻东北苏联军队陆续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苏军撤走后,我军抢占了一些东北主要大城市。虽然后来被国民党夺回,但4月28日首先解放的哈尔滨一直掌握在我军手中,成为民主联军的唯一根据地。
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十多万国民党军队也相继登陆向东北推进(包括曾经计划作为占领军常驻日本的远征军中从印度反攻凯旋的新一军)。我党曾经在山海关集中力量试图阻止国民党军,但是由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经过几个月的较量,国民党军相继占领了沈阳以西至辽东半岛的大片地区,我军则控制了公主岭、长春、哈尔滨以东以北广大地区,双方形成对峙状态。自从1938年初在山西隰县被晋军哨兵误伤之后,时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的林彪便离开了战场,先后在延安休养,去苏联治伤,回国后又参与同国民党的谈判,至此已经7年多。林彪原定是要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结果走到半路被中央一封“万万火急”的电报截住,令其紧急转赴冀热辽实施军事指挥,阻止国民党军进军东北。林彪转身又往关外赶,没多久中央再来命令,任命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全权指挥到东北的部队作战。
图片
一战解放四平
蒋介石电令原东北军第107师师长刘翰东,要他赶快派兵夺回还未被中共重兵防守的四平,并任命他为辽北省主席,省府就设在四平城。蒋介石还特别告诉刘翰东,东北很重要,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而要控制东北,就必须夺取战略要地四平。按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中央“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要求,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离了四平。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1946年3月13日,驻四平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四平后,
3月16日民主联军围四平城。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被俘或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
二战保卫四平
1946年3月31日,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地区向民主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毛泽东的战略是要把四平打成马德里,宁肯失掉所有的根据地,也要保住四平。这是战略家的要求,有吉林和黑龙江在手中,再加上苏联做依靠,自然是比陕北根据地更好的局面。
我军参加四平保卫战的有14个师,国民党则是10个师。5月18日,四平东北侧的要点塔子山失守,整个防御已经动摇。林彪本来下令民主联军第十旅火速增援塔子山。遗憾的是,第十旅过辽河时,轻信个别人的意见,未下河试探水的深浅,没有及时徒涉过河,使塔子山阵地没有援兵而难以守住。第十旅未按时赶到塔子山增援,是四平保卫战中一个不小的失着。塔子山一失掉,林彪不待中央回电即令守军全线撤出四平。随后,林彪才致电中央,报告形势已“无法挽回”,“现正进行退出战斗”。19日,毛泽东终于承认了既成事实,回电同意放弃四平,并将此后采取何种方针授权“由林根据情况决定之”。至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以民主联军守城失败而告终。《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此役自身伤亡八千余人,打死打伤国民党军一万六千余人。
对于四平的得失,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毛泽东判断,只要能坚守住四平,并给予国民党军以重创,不仅能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还可在四平一线将国民党军的攻势彻底遏止。这样,就能够达到国民党占领沈阳以南,中共占领长春、哈尔滨以北的平分东北之目的。虽然当初想“独霸东北”已无可能实现,现在能争取到一半东北也是胜利。因此,毛泽东接连向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集中主力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毛泽东从政治大局出发,坚持要求守住四平,甚至提出了“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口号,要林彪向四平增调兵力,像二战前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国政府保卫首都马德里那样保卫四平。西班牙共和国军队在由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的“国际纵队”的配合下,进行了马德里保卫战。此战残酷、激烈,长达数年,伤亡巨大。
毛主席固守的战略是没错的,但在实际的战场上,民主联军做出撤退的决定也是对的。敌人倾其全部主力再度猛攻四平时,集中了8个军的兵力与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和青年军第二O七师(相当于军的兵力)全系美械化装备,其余的5 个军也都是半美械化装备,有一定的战斗力。相比之下,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一线的兵力要少得多。虽然后期又调来了山东部队的第七师和新四军的第三师、第八旅一部参战,但仍未能根本改变敌我力量悬殊的态势。鉴于当时双方力量的悬殊,如果再往下打,民主联军有被消灭的可能。为了保存东北我军的实力,黄克诚就给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发了几封电报,建议正在进行的四平保卫战要适可而止,不能与敌硬拼。
林彪在二战四平大败主要是指撤出四平后被国民党军的追剿。第一个原因是杜聿明的精明。从四平撤出后,毛泽东电令林彪、彭真,要求他们守住公主岭和长春一线。由于部队打得过于疲劳,战斗力大减,且长春一线幅员广大,地势平坦,东北民主联军兵力不足,又无预备队。林彪、彭真很快复电毛泽东,阐述了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并报告彭、林、罗等人决定撤出长春,东北局已转抵哈尔滨。再观国民党方面,根据美方代表马歇尔上将的建议,蒋介石判断打下四平后在国共谈判上就占据了主动,可不必再向长春推进。然而杜聿明认为,夺取四平后如不乘胜前进,必将前功尽弃。因为中共军队在组织上有天然优势,得到喘息之机便会迅速发展壮大。而国军转运东北的成本太高,难以足量补充,双方相持下去必然会导致攻守逆转。杜聿明仍按自己的原计划打。现在看来,杜的确是了不起的将领,虽然他英明的战略只完成了一半。
林彪大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叛变。王继芳是红小鬼出身,参加过长征,上过抗大,跟随林彪多年,深受林之信任,掌握了林彪指挥部的大量机密。由于他在驻地和一个有国民党背景的女人坠入爱河,革命意志消退,加上四平战败,觉得共产党是大势已去,遂携带了大量机密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由此了解到四平一战后东北民主联军已伤亡惨重,许多部队减员过半而失去了战斗力,目前正向松花江以北撤退。杜聿明立即更改部署,一反先前谨慎推进的方针,命令部队大胆实施机械化追击,分兵冒进,穷追猛打。结果林彪正指挥部队撤退,国民党军就以多路平行纵队追击上来,在空军支援下对民主联军实施迂回包抄。这次国军的表现非常大胆,不像以往那样密集靠拢,而是一个团一个营就敢深入追击,大打出手。民主联军虽勉力招架,但根本抵挡不住敌人空地一体化的攻击,许多部队被打散和割断在敌后,与上级失去联系,呈现出混乱状态。林彪只得命令部队不分日夜加速撤退,一定不能被敌人追上缠住。就这样,东北民主联军一路败退,不得休息,疲惫不堪,立脚不住,一直被敌人赶到了吉林省的松花江北岸。国民党军则连续占领公主岭、范家屯、长春、海龙、德惠、农安、小丰满等地,趾高气扬,非常嚣张。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即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是小人物偶然事件改变历史呀。1949年,已当上军统少将的王继芳在重庆被二野部队捕获,专程将他送到四野司令部驻地武汉,经过公审后枪决,才算消了当年的四平战败之恨。
国民党在吉林大胜之后,杜聿明的本意是乘胜进攻,打过吉林的松花江占领哈尔滨,把中共军队撵过黑龙江。按当时的双方实力来衡量,这种危险性是存在的。林彪甚至都没有去哈尔滨和东北局会合,而是率领民主联军总部退到了哈尔滨东南约100公里的五常,随时准备撤到农村去打游击。然而,精明的杜聿明这回却没法实现他的想法了。蒋介石于此时飞到东北视察,国军高级将领纷纷前来觐见,不得不停止了军事行动。不久,萧华、吴克华等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发动了鞍(山)海(城)战役,歼敌一部,迫使杜聿明不得不从北满抽调部队南下支援。在此期间,在马歇尔的力主告诫下,蒋介石宣布停战15天,国共双方继续讨价还价,杜聿明也只好暂时偃旗息鼓。
为配合东北形势,中央军委命令关内部队实行积极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调动敌人。6月7日,陈毅指挥山东军区部队毅然开打,连续解放了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即墨、高密等城镇,歼灭国民党军收编的伪军3万多人,严重威胁了国民党控制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安全。不得已之下,蒋介石只好命令将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抽回来应付山东战事。这样,东北国民党军也一时无生力军补充,因占领了大量城市而不得不分兵驻防,战线扯散,需要休整,只能暂时终止了攻势。东北民主联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得以大大减轻,最危险的局面过去了。
为了加强东北局的集中统一领导,摆脱东北工作目前面临的困境,毛泽东于1946年6月16日向东北局下达指示,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如此,赋予了林彪一元化领导东北党政军全局工作的权力。在大败后,林彪能以中央委员身份领导一群中央政治局委员,显示了毛泽东的魄力及对林彪的巨大信任。
利用东北战事暂息的几个月宝贵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得到了充分休整和补充,东北局也指导各地区展开了大规模根据地建设,终于站稳了脚跟,恢复了元气。蒋介石后来认识到1946年6月初宣布东北停火是个极大的错误,悔不该不听杜聿明的建议却听了马歇尔的建议,失去了一举消灭共产常在东北势力的天赐良机。我们常常慨叹三战四平时陈明仁的运气好,在已经破城3/4的情况下,林彪突然撤走。实际上,林彪的运气更好,如果蒋介石坚决打倒哈尔滨,整个辽沈战役乃至后续的平津战役都不可能如期发生。战场上的偶然因素的确会左右战争的胜负,但是历史交响曲的主旋律却永远是由战争之外的民心、经济因素定调的。
三战攻坚四平
第三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7年6月。在北撤仅仅一年之后,果不出杜聿明所料,由于土改政策对头,受根据地群众拥护,我军迅速恢复。东北民主联军展开了夏季攻势,先后占领长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围数十个中小城市。林彪派7个师攻城,17个师打援。
据《国民党戡乱战史》记载,陈明仁防守四平的部队共34000人,主要是71军的两个师(缺91师,其中87师缺一个团,88师为新兵,仅接受过数次实弹训练),还有第54师四个半营、保安第12区第17团,以及辽北省保安第1、第2团,辽宁省保安第1团等部。增援部队有新一军、新六军共5个师及其他部队5个师。人数上应该说攻方占优。
民主联军攻破国民党军核心守备区,占领国民党军部,核心守备区指挥官陈明仁弟弟陈明信被俘。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全部为东北民主联军占领,路东市区一半以上也被民主联军占领。因国民党救援部队赶到,民主联军主动撤出了战斗。此役根据《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民主联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歼灭守军一万七千余人。而《国民党戡乱战史》则承认第71军(附第54师,含外围战斗)伤亡两万三千余人,估计打死打伤民主联军十五万人,俘虏两千一百二十一人。
四战收复四平
前两次想守没有守住,想攻没有攻下。随着局势的改变,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达作战命令,再取四平。林彪派10个师攻城,19个师打援。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
国民党方面,原来四平守军有3万余人,但71军军部及87师、91师出城去辽南作战,守城人数只有19000余人。这次国民党已经无暇出兵驰援四平。守军指挥官88师师长彭锷带着一千余人向北突围,扔下了仍然坚持在阵地上的大部分国民党第88师官兵。这次战斗攻歼灭国民党军1.9万余人,其中生俘1.56万余人,毙伤3780人。人民解放军伤亡4931人。88师曾是抗战初期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滇缅远征过程中战绩彪炳、赫赫有名。其中“八百壮士”就来自88师262旅524团,至今西湖边上还有88师离杭参加淞沪抗战的纪念碑。87师的足迹同88师差不多,也是自淞沪抗战就享有威名,后来也同88师一样,在辽沈战役中被全歼。
更多原创近代史文章来自创新型的无佣金、无中介的二手房业主直售平台。微信公众号:业主售房。
https://mp.weixin.qq.com/s/zMDTABREvofyauhkcSXtHQ
--
FROM 111.19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