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红十军团失败,红25军却能成功
最后失败的红十军团是由红七军团和赣东北红十军组成的,前者战斗力还可以,但因为之前已经在福建境内经过了长途征途还被命令攻打福州导致损失很大,红十军战斗力不行,偏偏合并后还以赣东北的领导为红十军团的主要指挥者,两个部队简单合并也有问题,导致战斗实际表现不如一直单独长期作战的红二十五军。另外,红十军团的行军方向直指京沪杭国民党的核心区域,受到的压力肯定也比直接向西进军的红二十五军要小。红十军团的最好结局是达到预期目标,在浙皖赣建立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牵制一部分国军主力,后来余部挺进师也是继续这个任务,但因为实力的原因只能在浙南浙西南搞小型的游击根据地了。
【 在 wyid (yz)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偏师,红十军团一万多人,红25军才不到3000人,是不是红十面对的对手更加强大,还是红十的策略错误?如果换人指挥,比如让耄来指挥,是否可以杀出一条血路?
--
FROM 114.214.202.*
从上到下都轻敌大意。其实之前仅仅渡海1000多米的鼓浪屿战斗就出现了类似后来金门的情况,导致济南第二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是那次属于配合主力进攻厦门的佯攻,鼓浪屿的惨烈损失使得汤恩伯认为解放军的进攻方向的确在这边,于是调兵支援,使得解放军在厦门北面的主攻顺利进行。
【 在 wyid (yz)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太明白金门怎么这么草率,而且指挥层级很低,
--
FROM 114.214.202.*
之前粟裕在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军委会议,刚回到南京,因为前几天放权给下面而成功攻克厦门岛,粟裕估计大意了没怎么再关心,叶飞则在攻克厦门后花很多精力在政务上,也因为厦门的胜利而大意交给军师级干部去指挥打金门。比较厦门和金门,前者以鼓浪屿的惨烈损失换来了北面主攻方向的偷袭成功,而金门直接撞到了对方预测到的海滩上,毫无隐蔽性。
【 在 iceflare009 (呵呵)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和叶飞轻敌了,如果他们有一个去一线指挥部看下,估计不会这么惨
--
FROM 114.214.202.*
有戴季英这个不稳定因素,关键时刻被徐海东坚决抵制了。
【 在 oqhpo (oqhpo) 的大作中提到: 】
: 红25军内部是相当团结的,军长程子华是中央来的,表现可圈可点,没有像别的特派员那样瞎指挥
: 政委吴焕先是红25军的军魂,和副军长长期搭档,配合上没有问题,内部只有程子华一个外来户。
: 另外,红25军都是娃娃军,内部成分单一,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
: ...................
--
修改:bingli FROM 218.22.21.*
FROM 218.22.21.*
打下海南后,罗荣桓有次看望陈云时谈了战役情况,陈云很高兴,说应该给韩先楚学习机会以掌握现代知识,将来解放台湾的登陆作战任务可以交给他。于是罗荣桓准备让韩先楚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以熟悉现代化军种,但韩先楚闲不下来要求去朝鲜。1957年,韩先楚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准备对台作战事宜,这个任职使得原来的司令员叶飞(此时还任政委)和他关系变得尴尬,据说两人私下见到了都尽量避开。
【 在 oqhpo (oqhp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战南满,攻锦州,下海南,抗美援朝一直负责前线指挥;
: 后来长期任大军区司令,颇的信任,除了元帅那一批领军人物外,是上将那批人里的翘楚了。
--
FROM 218.22.21.*
那是八大军区对调,此时大家都是被敲打对象。
【 在 Scattering (光光) 的大作中提到: 】
: 韩先楚后来去兰州军区,难道是工具沙?o(* ̄︶ ̄*)o
--
FROM 218.22.21.*
韩先楚是给林彪写信,也不能完全说是效忠信吧,是和许世友、杨得志在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写信给毛、林建议会议犯错误的人不宜留在中央工作,应放到基层去锻炼,因为这次会议前期和后期批判的人不同,所以不清楚具体指谁。这些信通过周转呈林阅,在林处卡住了,林出事后周表示是被叶群扣押的下令退信回去,后来江说这是效忠信,信中犯错误的人是指张春桥和她几个人,想用这个事件敲打周、许、韩、杨等人。中央调三员将领到北京接受调查,许世友说这个信是在见过毛听到毛表态不当国家主席后写的,犯错误的人指的是陈伯达等人,韩先楚说我是找许世友聊天看到他秘书写的信后仿照写的,杨得志说我是看到隔壁住的韩先楚的信仿照写的。不过貌似韩先楚在写信时不清楚内幕,还停留在会议前期的思想中,以为犯错误的人的是指张春桥,因为他写的信第一条是拥护林彪讲话(许信第一条是犯错误的人必须向毛检讨请罪)。不过中央不信,继续调查,为此逼得负责转信的中办副主任王良恩被迫自杀,最后是周安排人劝说许、韩、杨承认错误写了检讨信过关,韩的检讨信说自己在党的十次路线斗争中犯了路线错误,写了一封支持林彪反革命政变动员令的表态信,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错怀疑过张春桥同志云云。
【 在 wyid (yz)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都不能全信,据说冼是四人帮一伙的,但是韩先楚后来人品也挺一般了,给江写效忠信,陈云比较赏识他,所以改开之后还可以,混了副国级
--
修改:bingli FROM 218.22.21.*
FROM 218.22.21.*
那倒不是,当时福建省委书记是张鼎丞。
【 在 iceflare009 (呵呵) 的大作中提到: 】
: 叶飞那时是福建省委书记,封疆大吏,忙着搞地方工作呢,凭啥推给叶飞
: 粟裕能推给叶飞,叶飞自然能推给28军,28军军长,政委,参谋长也都不在,要么在上海治病,要么在忙地方工作,自然推给副军长萧峰
--
FROM 218.22.21.*
【 在 iceflare009 (呵呵)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不是抬杠吗,
那时省委书记有好几个呢,我说叶飞是省委书记,自然是默认他是第一书记
严格的说法是,叶飞是当时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张鼎丞是省委书记,叶飞是一把手,
【 在 bingli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倒不是,当时福建省委书记是张鼎丞。
:
不是,当时只有一个书记就是张:
一、福建省委员会(1949.6一1951.12)
书记
张鼎丞(1949.6---1951.12)
常务委员
张鼎丞(1950.3---1951.12)
叶飞(1950.3---1951.12)
曾镜冰(1950.3---1951.12)
陈辛仁(1950.3---1951.12)
方毅(1950.3---1951.12)
冷楚(1950.3---1951.12)
--
FROM 218.22.21.*
【 在 allright (好吧.。o)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说的好像是粟裕畏难情绪,故意不在前线指挥似的。
: 粟裕当时要参加军委和政协的工作,东南方向除了解放台湾,大仗已经结束,中央对粟裕的安排就是参与很可能要主持军委的一大块工作,主要是作战这块的。
: 这是粟裕去北京的背景,不是粟裕主动去北京的,而是中央调粟裕去的。
: ...................
叶飞当时的其它兼职是厦门军管会主任兼厦门市市长,且在金门战役前几天已经辞去市长职务由梁灵光接任,叶飞当时没有在福建省委任职,至于厦门党委书记是林一心。
叶飞回忆录中记载他受地方事务的影响是:
刚解放的厦门,像所有刚解放的大中城市一样,乱麻一团。厦门市委无从措手,二十万人的供应问题很突出。由于闽南地区人多地少,当时全军收成粮食只能维持四五个月,本来就十分紧缺。开春以来,六七万国民党军溃退到泉、漳、厦,横征暴敛,更加缺粮少草,贫苦百姓连糠菜也吃不上。这地区刚得解放,残匪还没有肃清,社会秩序还不稳定。我们虽已建立地、县政权,刚刚挂出牌子,一时还很难发挥作用,自顾不暇,难以支援厦门。何况厦门市委也无权指挥泉州、漳州两个地委,,“民以食为天”,厦门存粮匮乏,粮食义运不来,接济不七,吃不上饭,人心不稳。特别是燃料更成问题,甚至出现了拆地板当柴烧的现象。情况的确严重,我只好应厦门市委的要求,把兵团指挥所由同安移驻厦门,主持接管工作。当时燃眉之急是解决粮食、燃料问题。我责成兵团后勤部在十月底前筹措大米四百万斤、柴草六百万斤,保证部队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并通知泉州、漳州两地委全力支援厦门。
事后表明,金门尚未解放之时我即将兵团部移驻厦门,这是一个失策,因为这影响了解放金门的准备工作。当时我如果派刘培善同志去厦门协助市委主持接管工作,我和兵团部仍驻同安,掌握全局,两方面就可以兼顾了。我为什么发生这个失误呢?这是因为轻视了金门,认为金门没有什么工事,金门守敌名义上是一个兵团,即李良荣兵团,实际只有两万多人,而且都是残兵败将;厦门是有永久性设防工事的要塞,守军是汤恩伯集团,兵力充足,已被攻克了,则认为攻取金门问题不大。厦门是通商口岸,如果接管工作不搞好,发生混乱,影响很大,对海外都有影响。所以我才做出将兵团指挥部移驻厦门、协助厦门市委主持接管工作的决定,而把解放金门的任务交给二十八军执行,本来预定作战方案也是由该军担任攻取金门的任务的。
......
我到厦门后,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厦门的供应问题,把攻取金门的任务交给二十八军去执行。
--
FROM 218.22.21.*